我國最早把茶水作為商品,在市井叫賣的記載是1600多年前的晉代,《廣陵耆老錄》講了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竟買,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旁弧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軌所有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按照這樣的記載,我們很容易把這位老姥想象成一位神人,你看她每天早晨獨自提一器(如罐)茶水在街上賣,買的人很多,可是器中茶水卻不減,而且把所得之錢散給街上的乞丐和孤兒貧民,這不是很奇怪嗎?更奇的是,她被抓進牢中之后,晚上竟然連人帶器一起飛了出去,這就更神了。這個故事雖然有些荒誕不經(jīng),我們只取其一點,那就是茶水成為商品走上市場了。這可是一件不可小視的發(fā)展變化,這位老姥賣茶的方式似乎可以叫作茶攤。到了唐代,這種茶攤發(fā)展成了茶鋪,“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宋代的茶館業(yè)更加發(fā)達,《水滸傳》中王婆開的就是茶坊。《清明上河圖》中,汴河兩岸茶坊、酒樓林立。南宋時,京都臨安(今杭州)茶樓云集,生意競爭也十分激烈,茶館門口大多站著茶博士,不僅吆喝,還高聲說唱,招徠顧客,有的還開辦樂器培訓班。更有的茶館,這時已實行了“三陪”,借茶館之名行妓院之實,被人稱作“花茶坊”。
清代的茶館業(yè)達到了全盛狀態(tài)。尤其是北京,隨著八旗子弟的入關,他們無所事事,百無聊賴,茶館是他們的絕好去處。有一首打油詩對此作了形象的描繪:“胡不拉兒(一種鳥)架手頭,鋃鞋薄底發(fā)如油。閑來無事茶棚坐,逢著人兒喚呀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