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喝茶方式的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3-08-28
喝茶的演變
煮茶法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茶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食用、二是藥用,無論哪一種都是直接采鮮葉(或晾干)煮飲。西晉郭義恭《廣志》:“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東晉郭璞《爾雅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晚唐楊華《膳夫經(jīng)手錄》:“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晚唐皮日休《茶中雜詠》序云:“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飲者無異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主要是直接采茶樹鮮葉(或晾干)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菜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以后,制茶技術(shù)日益發(fā)展,餅茶(團茶、片茶)、散茶品種日漸增多。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存在。中唐陸羽《茶經(jīng)·五之煮》(全文見附一)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梢姰敃r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黃庭堅《謝劉景文送團茶》詩有“劉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瓊糜”。宋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鹽酪椒姜與茶同煮,南方也偶有煮茶。
明代陳師《茶考》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shù)沸蟹眼為節(jié)”。清代周藹聯(lián)《竺國記游》載:“西藏所尚,以邛州雅安為最。……其熬茶有火候”。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shù)民族流行。
煎茶法
煎茶法是指陸羽在《茶經(jīng)》里所創(chuàng)造、記載的一種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jīng)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投末,并加以環(huán)攪、沸騰則止。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盡管煎茶法罷黜了所有作料,但還是要在投茶前在釜中沸水內(nèi)加入少許的鹽。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多有描述。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詩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僧皎然《對陸迅飲天目茶園寄元居士》詩有“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zhuǎn)嘉。投鐺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曲塵香,花浮魚眼沸”。白居易《謝李六郎寄新蜀茶》詩有“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來攪拌曲塵”。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玉《龍山人惠石稟方及團茶》詩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灘聲起魚眼,滿鼎漂湯霞”。
五代徐夤《謝尚書惠蠟面茶》詩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翠僂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北宋蘇軾《汲江煎茶》詩有“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背誦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銅鐺得火蚯蚓叫,匙腳旋轉(zhuǎn)秋螢火”。北宋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茶三藥》詩有“岡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南宋陸游《郊蜀人煎茶戲作長句》詩有“午枕初回夢碟度,紅絲小皚破旗槍。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五代、宋朝流行點茶法,從五代到北宋、南宋、煎茶法漸趨衰亡,南宋末已無聞。
點茶法
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先注少量沸水調(diào)膏,繼之量茶注湯,邊注邊用茶筅擊拂?!肚F茗錄》“生成盞”條記:“沙門福全生于金鄉(xiāng),長于茶海,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并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其“茶百戲”條記:“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注湯幻茶成詩成畫,謂之茶百戲、水丹青,宋人又稱“分茶”?!肚F茗錄》乃陶谷《清異錄》“荈茗部”中的一部分,而陶谷歷仕晉、漢、周、宋,所記茶事大抵都屬五代十國并宋初事。點茶是分茶的基礎,所以點茶法的起始當不會晚于五代。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溫盞、點茶(調(diào)膏、擊拂)。
點茶法奉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zhuǎn)繞甌飛雪輕”。北宋蘇轍《宋城宰韓文惠日鑄茶》詩有“磨轉(zhuǎn)春雷飛白雪,甌傾錫水散凝酥。”南宋楊萬里《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詩有“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茶》詩有“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變。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有“碾深羅細,瓊?cè)锢渖鸁?rdquo;。“銀瓶蟹眼,驚鷺濤翻”。
明朝前中期,仍有點茶。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quán)《茶譜》序云:“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飄汲清泉注于瓶而飲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shù)匕入于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頭雨腳,分于啜甌”。朱權(quán)“崇新改易”的烹茶法仍是點茶法。
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并北傳遼、金。元明因襲,約亡于明朝后期。
泡茶法
泡茶法是以茶置茶壺或茶盞中,以沸水沖泡的簡便方法。過去往往依據(jù)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所引“《廣雅》云”文字,認為泡茶法始于三國時期。但據(jù)考證,“《廣雅》云”這段文字既非《茶經(jīng)》正文,亦非《廣雅》正文,當屬《廣雅》注文,不足為據(jù)。
陸羽《茶經(jīng)·六之飲》載:“飲有粗、散、末、餅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即以茶置瓶或缶(一種細口大腹的瓦器)之中,灌上沸水淹泡,唐時稱“庵茶”,此庵茶開后世泡茶法的先河。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置茶于甌、盞之中,用沸水沖泡,明時稱“撮泡”,此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還是壺泡,即置茶于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jù)張源《茶錄》、許次紓《茶疏》等書,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等。現(xiàn)今流行于閔、粵、臺地區(qū)的“工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
上一個:數(shù)控機床加工中心主軸定向不準的故障原因及處理方法
下一個:就越陳越香而言,為什么白茶始終干不過普洱茶?

更換硬盤后無法進入系統(tǒng),帶系統(tǒng)的硬盤換到另一臺電腦
提高設備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RTA03-4C101JTP排阻,旺詮RJ4C03-100R
亞硒酸
win7怎么徹底刪除軟件殘留(win7清理卸載殘留)
戴爾筆記本如何磁盤分區(qū),戴爾筆記本怎樣分區(qū)
RS-03K3004FT在線查庫存,今日報價
英菲克機頂盒怎么連接有線網(wǎng)絡(英菲克網(wǎng)絡電視盒子怎么安裝)
裝飾裝修防靜電地板安裝質(zhì)量標準有哪些?
如何建立動態(tài)的win7桌面壁紙圖片(如何建立動態(tài)的win7桌面壁紙文件)
十八禁 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_2020av天堂网_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_绝顶高潮合集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