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很多朋友喜歡喝老茶,或者囤新茶。
在年輕的時候,存一塊原料好、工藝到位的生普,若干年之后拿出來,欣喜地發(fā)現(xiàn)它已經(jīng)成了一款溫和的老茶。
這種成就感,估計跟“自己養(yǎng)的豬終于能吃了”的感覺差不多。
但是,什么樣的普洱生茶才會“越陳越香”?
嚴格來說,市面上還沒有極其確定的科學方法,來劃分生普值不值得存。但粗略的方法還是有的。
鑒于每款茶的起跑線不一,我們按存儲期的長短,把生普分為2種類型:短期飲用、長期收藏。
1、短期飲用型
這類茶由于制作原料、工藝受限,故不耐存放。茶菁大多由高溫殺青、高溫烘干而成。
高溫殺青的溫度達200-300℃,殺青快,初制品香甜,但陳化后,茶葉沒有活力。
高溫烘干時溫度達到130-150℃,高溫殺死了茶葉殘余的多酚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和過氧化氫酶,凝固了茶葉內的多酚類化合物,失去了進一步轉化的條件,使酶迅速失活,后發(fā)酵乏力,適合短期品飲。
2、長期收藏型
在保證原料的基礎上,必須是傳統(tǒng)的民族工藝所制的茶,才符合生普“越陳越香”的特性,具備長期收藏的條件。
傳統(tǒng)民族制法,是將鮮葉放入熱鍋內手炒殺青,后倒竹席上揉捻,再攤開曬干。
殺青過程中,鍋溫約160-180℃,葉面的溫度在60-70℃。
這也是普洱茶后發(fā)酵的前提因素:酶的活性只是在殺青的過程中被鈍化,而不是“殺死”。
干燥溫度低于60℃能更好的保證生普多酚類的轉化,茶褐素的積累和特征香氣成分的生成。曬青新茶呈墨綠色,香氣帶太陽味。
加工工藝的改變,給生普帶來的影響顯而易見。不過前面也說了,是“在保證原料的基礎上”。
就好比存酒,度數(shù)越高越好,因為有足夠多的內含物質,
歸根到底,一切在起跑線就已經(jīng)注定了,起點高的茶,才值得好工藝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