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之地,是我國茶文化的搖籃,至今還流傳著的“以茶易馬”故事。
秦漢以來,陜西穿越秦嶺、巴山的就有7條主要棧道,成為陜西茶馬古道網絡中的基本干線。茶馬互市鼎盛時期,每年有數百萬斤茶葉和萬余左右的邊馬在陜川茶馬古道上流通不絕,陜西茶馬古道的發(fā)展有一段漫長的歷史,大體劃分為唐宋、明朝、清和民國三個時期,先后以紫陽茶、漢中茶等為主打產品,安康、漢中、西安等為茶馬古道的起點和邊茶貿易的集散地、轉輸地。陜西茶馬古道網絡具有歷史悠久、四通八達、交易數額巨大、官辦為主、民間參與的特點,且負載著強國強軍、外事交往和民族團結的政治使命,其歷史意義非一般的物資流通和商業(yè)貿易所能比擬。
諸多唐人詩歌表明,長安人青睞江南茶和巴蜀茶,這其中安康茶在長安茶市中最佳。其中《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漢陰郡(今紫陽)的茶芽已列為貢品,是唐代貢茶園的生產地。
至于紫陽有無茶馬古道的遺跡呢?對紫陽茶史有過深入研究的曾小勤先生作過一些實地考察,在他的《紫陽煮茶》一書中寫道:“羈馬莊是陜南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驛站。清末民國年間,是瓦房店、紅椿壩馱茶馬邦赴漢中的咽喉之地(據《紫陽縣志》)。
另有學者因此推定紫陽茶在唐代就已經踏上“絲茶之路”參與貿易活動, 或已銷往西域的羌、氐、胡、回鶻等地。這些歷史的猜想并非毫無可能。在往后的年月里,紫陽茶的西行路線也大體是直走漢中的,轉而或入長安,或直走甘、青、寧。 加之又有子午道、漢江水道、郡道方便舟車運輸,紫陽茶在唐代加入茶馬互市極有可能。何況當時的安康及周邊漢中已是唐代絲綢的主產地,絲、茶結伴遠行是頗合情理之事。
歲月流逝,數百年過去了,如今秦蜀天塹變通途。雖然馬蹄聲消逝了,馬幫也改行了,但茶香仍在,這一切始終難從歷史的長河里消失,而且愈來愈清晰地顯現在當代人的視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