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也是一種中藥材,喜光、喜溫、喜肥,也有一定的耐寒特性。每年3月萌發(fā)出土,4-6月為生長發(fā)育旺盛時期,下面簡單學習下白芍的種植技術與管理。
1.選地整地
一般多選排水良好,通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以玉米、小麥、豆類、甘薯等作物較好。栽前要求精耕細作,耕深20-40厘米,耕翻1-2次,結合耕翻每畝施廄肥或堆肥2500-4000公斤作基肥,耙平,做成寬1.3-2.3米的高畦。如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畦寬可1米左右,20-30厘米畦間排水溝深。畦長視地形而定。北方多做平畦。
2.繁殖方法
2.1分根繁殖
收獲時,將芍藥芽頭從根部割下,選形狀粗大、不空心、無病蟲害的芽盤,按大小和芽的多少,順其自然生長形狀切成數(shù)塊,每塊芽2-4個,作種。芍芽下留2厘米長的頭,以利生長,一般收1畝芍芽頭,可栽3-4畝。芍芽頭最好隨切隨栽,如不能及時栽種,應暫時貯藏。在室內選陰涼高燥通風處,于地上鋪濕潤細砂土,將芽頭向上堆放,再蓋濕潤砂土貯藏?;蛟谑彝馔诳淤A藏。下雨時注意排水,以免霉爛。
芍藥8-10月種植,過晚芍芽頭已發(fā)新根,栽植時容易弄斷,影響來年生長。按芍芽頭大小分別栽植,便于管理。行株距50×30厘米,每畝栽4000-4500株。穴栽,每穴放芽頭1-2個,埋在地下3-6厘米為宜,蓋熏土并施人糞尿,覆土細堆成饅頭狀小堆,以利越冬。翌年3月上旬前后,芍芽萌發(fā)前平土。
2.2種子繁殖
單瓣芍藥結實多,8月上、中旬種子成熟時,于果微裂時及時采摘,隨采隨播,或用濕砂混拌貯藏至9月中、下旬播種。幼苗生長2-3年后進行定植。種子繁殖生長周期長,生產上應用較少。
3.田間管理
3.1中耕除草
早春松土保墑。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4-6次,中耕宜淺,以免傷根死苗。10月下旬,地凍前,在離地面7-10厘米處剪去枝葉,在根際培土約15厘米,以利越冬。安徽亳州常用劈壟亮根法,即在種植后第2年5月上旬,將芍株周圍的土,輕輕撥開,讓根部稍稍露出,晾5-7天,再培土擁根,可以提高地溫,并殺蟲滅菌,達到增產效果,但晾的時間不宜過長。
3.2追肥
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糞尿,第2次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500公斤,第3次10-11月間,以圈肥為主,每畝1500-200公斤。第3年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750公斤,腐熟餅肥5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11月間施廄肥1500-2000公斤。第4年收獲前追肥2次,3月下旬每畝施人糞尿1000公斤,加硫酸銨1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4月下旬,除磷肥外,按上述施肥量再施1次。每次施肥,宜于植株兩側開穴施下。
3.3排灌
芍藥喜旱怕澇,一般不需灌溉,嚴重干旱時,宜在傍晚灌透1次水。多雨季節(jié),及時清溝排水,減少根病。
3.4摘蕾
為了使養(yǎng)分集中供根部生長,每年春季現(xiàn)蕾時及時將花蕾摘除。
4.病蟲害防治
4.1葉斑病
常發(fā)生在夏季,主要危害葉片。病株葉片早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發(fā)現(xiàn)病葉,及時剪除,清掃落葉集中燒毀;發(fā)病前及發(fā)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xù)多次。
4.2銹病
危害葉片,5月上旬發(fā)生,7-8月嚴重。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收獲時,將殘株病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病原菌;發(fā)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鈉400倍液,7-10天噴1次,連續(xù)多次。
4.3灰霉病
危害葉、莖、花各部分,開花后發(fā)生。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發(fā)病嚴重,使葉片枯死脫落,植株生長衰弱。防治方法:清除被害枝葉,集中燒毀;雨后及時清溝排水,田間通風透光;選無病芍芽作種,并用65%代森鋅300倍液浸泡10-15分鐘后下種;發(fā)病初期噴1∶1∶100的波爾多液,每隔10-14天1次,連續(xù)3-4次。
4.4軟腐病
病原菌從種芽切口處侵入,是種芽貯藏期間和芍藥加工過程中的一種病害。防治方法:種芽貯放要選通風處,使切口干燥,貯放場所先鏟除表土及熟土后,用1%福爾馬林或波美5度石硫合劑噴灑消毒。
4.5蟲害
蠐螬和小地老虎,按常規(guī)方法防治。
綜上就是白芍的種植要點,內容轉載自頭條號,僅供各位農戶朋友參考學習,也歡迎大家補充更全面的種植技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