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好水知道,茶界歷來就有水為茶之母之說。談茶就要論水。陸羽在《茶經(jīng)》里評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fā),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清代張大復在《梅華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fā)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說的是在茶與水的結合體中,水的作用往往會超過茶,這不僅因為水是茶的色、香、味的載體,而且飲茶時,茶中的各種物質(zhì)的體現(xiàn),愉悅快感的產(chǎn)生,無窮意會的回味,都是通過水來實現(xiàn)的;茶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和藥理功能,最終也是通過茶水的沖泡,經(jīng)眼看、鼻聞、口嘗的方式來達到的。
水有軟、硬之分,是以水中含的礦物質(zhì)和氧化物多少來區(qū)分的。
硬水——每升水中含有8mg以上鈣鎂離子。
軟水——每升水不到8mg的鈣鎂離子。
天然水中只有剛下的雨水、雪水是軟水,其余的多是硬水,從現(xiàn)代科學角度分析,泡茶要用軟水。用軟水泡茶,色湯明亮,香味俱佳;用硬水泡茶使茶葉中某些成分氧化和凝合,導致茶湯變色,失去鮮味,茶湯變黑,又苦又澀,不能飲用。
古代沒有自來水,瓶裝水,純凈水,但古代有“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水是至關要緊的審美對象。圣人譽其性凡有九則,曰德、義、道、勇、法、正、察、善、志。水之境界高乎哉!
唐人張又新在其《煎茶水記》中記載了陸羽對天下二十名水次第的排列:
江州廬山康王谷簾水第一、
常州無錫縣惠山石泉第二、
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
峽州扇子山下之石水第四、
蘇州虎丘寺石泉第五、
江州廬山招賢寺下方橋之潭水第六、
揚州揚子江之南零第七、
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
唐州桐柏縣淮水源第九、
江州廬山龍池山之顧水第十、
潤州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
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漢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
歸州王虛洞下之香溪水第十四、
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
蘇州吳淞江水第十六、
如州天臺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水第十七、
郴州之圓泉水第十八、
嚴州桐廬之嚴陵灘水第十九、
雪水第二十。
對于這二十等水的秩序,是否真為陸羽評定,尚值得商榷。歷代鑒水專家對水的判第很不一致,但歸納起來有很多共同之處。就是強調(diào)源清、水甘、品活、質(zhì)輕。
天下如此之大,哪能處處有佳泉,所以不少茶人主張因地制宜,學會“養(yǎng)水”。如取大江之水,應在上游、中游植被良好幽靜之處,于夜半取水,左右旋攪,三日后自缸心輕輕舀入另一空缸,至七、八分即將原缸渣水沉淀皆傾去。如此攪拌、沉淀、取舍三遍,即可備以煎茶了。有些講究的要扔一塊曾在灶膛中經(jīng)長年燒烤的灶土磚,美其名曰伏龍肝,說是可防水中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