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茶膏流傳工藝分類介紹如下:
歷史上中國對茶的專著中,首次出現(xiàn)“膏”始于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但是這僅僅是出現(xiàn)一個字,距離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茶膏還十分遙遠。直到南唐時期才真正出現(xiàn)茶膏“金縷耐重兒”,到宋朝又出現(xiàn)了“玉蟬膏”,而后續(xù)隨著制茶工藝在明代被限制,民間土法茶膏和皇家普洱茶膏直到清代才出現(xiàn)。如果把我們今天傳承下來的茶膏制作工藝忽略年代因素做一個橫向?qū)Ρ?,大致會分為三類?br>民間土法熬制工藝是流傳在云南民間的茶膏制作工藝,主要用于制作普洱茶膏。由于民間技術(shù)力量有限,這一工藝實際上非常粗糙和簡陋。土法熬制工藝主要是采用高溫煮沸,令茶葉中的各種成分溶解到茶湯中,然后再以高溫煮沸的方式蒸發(fā)茶湯中的多于水分,最后得到茶膏。由于整個制作工程幾乎都是在高溫下進行,無論茶湯提取還是收膏過程,其溫度都超過100℃,對茶葉中的芳香物質(zhì)和活性成分造成的破壞都是毀滅性的。正因如此,土法熬制的茶膏都不可能有效的保留茶葉中的芳香物質(zhì)和活性成分,聞起來沒有茶香,味道自然也就較差。而我們知道,普洱茶有越陳越香的特色,這就是其中的活性成分在緩慢的轉(zhuǎn)化茶葉成分,土法熬制破壞了活性物質(zhì),轉(zhuǎn)化也就隨之停止,所得到的茶膏無論如何陳化,也不會有陳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味道只會越放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