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姜科植物多原產熱帶亞熱帶地區(qū),喜高溫多濕和半蔭環(huán)境,適宜生長溫度為22~30℃,冬季安全越冬溫度一般不低于10℃較好,超過35℃或低于7℃對其生長不利,冬季夜間溫度低于4℃,對一些姜花種類如紅花蕉的假莖和葉片會產生凍害。故在大多數姜科花卉的種植過程中,夏天要防止高溫,將其放在陰涼處;冬季應注意防寒,將植物移至無風、較溫暖的室內越冬。在華南地區(qū)姜科植物在保護性栽培下大多能安全越冬,有些種類在自然狀態(tài)下,也能安全越冬,但在我國北方困難較大,需在增溫溫室中才能安全越冬。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應在植株外面加1~2層塑料罩保溫,并同時關好門窗防止冷風侵入。也可暫時將其葉片剪去,保護好地下莖越冬,待春暖時節(jié)地下莖重新發(fā)出新葉用于觀賞。但剪去葉時要防止盆土過濕而引起爛根。 廣州地區(qū)在個別非常年份的絕對最低溫度可到0℃,并有霜凍。此時,大多數姜科花卉會受寒,如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等植物在連續(xù)4~6天的3~5℃低溫或1天霜凍即可致死。
2、光照:大多數姜科花卉喜歡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在間接的輻射光或散射光下生長較好,特別是在花苞露花期要保持較強的陽光才能使其色澤鮮艷。但有些種類如姜花等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生長健壯,特別是在春秋季節(jié),充足的陽光對葉片萌發(fā)和花序抽出極為有利,但在夏天,高溫烈日陽光直射易引起葉片灼傷。因此在生產上應在遮光度75%~80%的遮光網人工控制光線環(huán)境下栽培。若發(fā)現葉片灼傷,應立即將其移入無直射光處或有遮光設施的場所或樹蔭下,并將灼傷葉片剪除,以免其他病原細菌從傷口侵入。同時加強水肥管理促其重新發(fā)葉,恢復新姿。
姜科花卉在家庭盆栽種植時需要放在陽臺或靠近窗臺陽光充足的地方。在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夏季光照過強,易灼傷葉片,要適當遮蔭。在溫室或大棚栽培時,如果光照不足,要增加輔助光,輔助光的強度以2500~30001x為宜。
3、水分:豐富多彩的姜科花卉盡管原產地不同,但大多生長在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林下,有的生長在極為濕潤的溝谷石壁或沼澤地,如黃花大苞姜、水山姜等,需要較高的空氣濕度。只有少數分布在高海拔山地或附生于樹干上,如象牙參屬、距藥姜屬、圓瓣姜花等。因此在栽培的過程中,要選擇良好的栽培環(huán)境并模擬與原種原來的生境較為相似的生態(tài)條件,注意姜科植物所需要的蔭蔽度、濕度和溫度,在種植區(qū)內需設立人工噴灌裝置,土壤要深耕,注意施放有機肥料,及時清除枯老病株,加強病蟲害防治。
每年的3~10月是姜科花卉的生長旺季,最適宜生長的空氣相對濕度在75%~85%,高的空氣濕度有利于葉片展開。尤其足新葉抽出期間,若過于干燥,則新葉之葉緣、葉尖均易枯卷,日后變成畸形。葉片萎蔫后無法恢復,因此在生長季節(jié)需勤澆水,并經常向葉面噴霧,但要注意土壤不要過黏、過濕,否則易爛根并引起病害。
進入秋冬后,姜花的生長減慢,澆水量要逐步減少,可根據天氣變化決定每天澆1次或2~3天澆1次,尤其在氣溫較低時,應保持土壤干燥,防止受寒害。對冬季休眠的種類要提前停止?jié)菜褪┓省?br>4、土壤:姜花根系發(fā)達,叢生葉生長旺盛,在南方溫暖地區(qū)露地栽培時,其土壤要求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用肥沃的、富含有機質的腐殖土和多孔的粗介質作基質較好。一般用腐葉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配制;也可用塘泥、泥炭、珍珠巖以2:3:1的比例混合配制。地栽時采用沙質土和人工配制的基質較好。如果土壤過于黏重、板結、偏堿或排水不暢,會直接影響根狀莖的生長發(fā)育和叢生葉的正常生長,使植株不能良好生長,植株矮小,開花不良。
5、施肥:姜科花卉在栽培管理時,由于叢生葉生長迅速,花莖數量多,營養(yǎng)消耗大,因此無論是露地栽培還是溫室、大棚栽培均需要充足的肥料。一般采用腐熱過的干糞拌過磷酸鈣作基肥,一般每100平方米需用有機肥(包括腐熱的餅肥、雞糞、豬糞等)800~1000千克,過磷酸鈣50~60千克。必須定期進行施肥。一般每年應施肥3~4次,春初、秋初和冬前各1次,施以有機質為主的肥料,秋冬肥可適當增加磷鉀肥。為防止園土冬旱,可采用“深穴、深栽、淺培土”的辦法。在施肥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施用肥料的濃度不宜過大,否則易引起葉片灼傷造成肥害,嚴重時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冬季與夏天要停止施肥。
姜科花卉在栽植后20~25天為根系的恢復生長期,不要施肥,如果施肥過多會影響根系的恢復生長,嚴重時會引起爛根。當根莖處有新葉形成時,表明根已恢復生長,可施腐熟的稀釋餅肥,一般每半個月施肥1次。在生長旺盛期,每半月追施復合肥或噴施葉面肥1次,氮肥不能過多,否則易倒伏。有花莖從葉腋間抽出時,應補充磷鉀肥3~5次,可提高花卉的品質,使花色更靚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