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時候我們判斷一個茶的品質(zhì),是以它是否“有”什么為標準的。
比如,香、甜、鮮爽、生津、醇厚、順滑、清涼感、高山韻...等等。
這些凸顯品質(zhì)的標準詞織成一張網(wǎng)眼嚴密的篩子,各類茶品只要放上來過一過篩,就能快速的分出個三六九等。
乍一看,用這種方式選茶似乎沒什么問題。
其實不然。
原因很簡單:除非較專業(yè)、有經(jīng)驗的茶人,才可能相對全面、精準的掌握了這些“標準詞”并在品飲時能很好的加以運用。
香、甜、順,這些具象點的還好說,只要不再進行更深度挖掘,大部分茶友都可體會;
但像鮮爽、醇厚、茶氣、韻味這些偏感性的體驗,對于很多茶友來說,則更像是“玄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門道,也是門檻。
換句話說,這種以“有”為導向的選茶邏輯,想用好,得有一定的基礎(chǔ)。
《2》具體到選購口糧茶的操作上,“有”這種選茶方式,會更顯累贅。
“就是日常喝,差不多就可以。”
“什么品茶鑒茶我不懂,只要茶干凈、正宗、價格實惠。”
“我就想輕松的喝個茶,不想要那么復雜!”
看,選口糧茶,首當其沖就是要——省心、簡便。
此時,終于到了今天的另一個主角——“無”,施展拳腳了。
所謂“無”,可以理解為:
——在判斷一款茶的品質(zhì)時,把慣性的“有什么優(yōu)點”的思維模式,切換為“無什么缺點”的模式中來。
而且,這個“無”的特征只需要具備“典型性”即可。
這種以“無”為導向的選茶邏輯,標準少、難度低、易掌握。
尤其適用于選購口糧茶、這種沒必要大費周折的事情。
《3》以近日品鑒的兩款茶——2021高山壽眉和2021品系列熟普,為例:
對于白茶壽眉,我們慣性的品鑒方式是關(guān)注它的香氣、順度和甜感,有、且好,是為優(yōu);
而對于普洱熟茶,則重點關(guān)注它的湯感,醇、順、甘、滑...等等,越豐厚越全面,則越優(yōu)質(zhì)。
現(xiàn)在,我們換個思維,用一下“無”的方式:
作為新茶,這款高山壽眉沖泡后,氣息上沒有某些低質(zhì)茶常見的那種久久揮之不去的青草氣,入口的茶湯也完全沒有低質(zhì)茶的悶、綿沓、不精神的氣質(zhì);
而這款2021品系列的熟普茶,新熟茶里最被人詬病的堆味、土腥味,在它這里是蹤跡全無,同時,更沒有一般新熟茶常見的稍顯粗糲的口感,反而特別順滑。
綜上,即可斷這兩款茶的品質(zhì),已然不差。
好喝的茶是相似的,不好喝的茶,各有各的問題。
“有”,是好茶呈現(xiàn)出的優(yōu)點的疊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無限向上;
而“無”,更像是一個托底的角色,某種程度上,是好茶、優(yōu)質(zhì)口糧茶的那個入圍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