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是中國禪茶文化之源

發(fā)布時間:2024-02-14
河北省雖不產(chǎn)茶,但作為中國茶文化歷史資源大省,對中國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河北是中國禪茶文化之源
河北省向有“燕趙大地”之稱,它所處的地域是古老而悠久的。從五千年仰韶文化時期,河北就成了歷史的文明之區(qū)。在這塊富饒的燕趙大地,給后人留下了多少懷古憑吊的歷史遺產(chǎn):農(nóng)耕供織,為人類的進步寫下了多少輝煌的篇章;名人輩出,演示著一幕幕燕趙之士慷慨悲歌的活??;古橋塔樓,在歷史的航道上豎立起一座座里程碑……河北有著值得世人驕傲的文化瑰寶,給人類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在眾多的令人感到欣慰的河北文化歷史資源中,我發(fā)現(xiàn)其中的茶文化歷史資源居然也是如此厚重,如此豐碩。我無法統(tǒng)計古代河北茶人知多少,只記得他們與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歷史連在了一起,與燕趙大地的文明連在了一起。如今,當我重新打開河北茶文化歷史的“時光隧道”,尋找河北茶文化歷史的文脈,觸摸和體味河北省這座文化歷史資源大省獨特的茶文化底蘊時,領(lǐng)悟到河北茶文化在中國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精神文化遺產(chǎn)最為世人著稱。河北“禪茶文化”,是一張遞向世界的精神文化“名片”。
根據(jù)當今中國茶文化產(chǎn)業(yè)最具權(quán)威的工具書,榮獲國家辭書類最高獎——中國辭書獎的《中國茶葉大辭典》在對“茶禪一味”這一條目的注解中,則完全以河北茶史上發(fā)生在晉代后趙都城鄴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僧人單道開飲茶(《晉書》卷九十五、列傳第六十五《藝術(shù)傳》),唐德宗時官御史中丞、河北景縣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篇)的史料,以及河北趙縣觀音院(現(xiàn)柏林禪寺)唐代禪門“吃茶去”公案為藍本來進行詮釋。由此可見,茶禪文化或“茶禪一味”與河北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以及難以割舍的情懷。如果說有人非要冠以河北是中國茶禪文化抑或是“茶禪一味”的發(fā)源地、誕生地、發(fā)祥地之“帽”,那么,河北也實在是真的難以拒絕這頂帽子。這是因為,僧人單道開以茶禪修之先例,開啟了中國僧人把茶(荼蘇)和禪相合的大門,為后世“茶禪一味”這一禪林法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chǔ);而作為河北景縣人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飲茶篇》,成為中外學者對禪茶文化研究的最具珍貴的史料;最后是河北趙州禪門公案“吃茶去”(《五燈會元》卷四)標志著“禪宗茶道”的正式誕生,為中國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
 “吃茶去”作為禪的“悟道”方式,構(gòu)成了“茶禪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趙州禪師頗有回味的“吃茶去”作為佛門直指人心的開示,贏得了歷代高僧的贊嘆!從古到今,各家對“吃茶去”贊美之情用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卻毫無例外地都看到趙州“吃茶去”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這一重要特征,對之賦予了極大關(guān)注,留下了一系列十分深刻的見解,成為人們千年討論不休的話題。
唐代茶文化史上三位重量級人物,河北獨占其二
在中國唐代茶文化史上,出現(xiàn)了三位眾所周知的杰出人物:一位是茶圣陸羽,撰寫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經(jīng)》;一位是趙州從諗禪師,一句“吃茶去”禪林法語將修行落實于當下,讓無數(shù)學人踏上了“歸家”的途程;另一位就是有著“亞圣”或“中國茶仙”之稱的盧仝,自號玉川仙子,他的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又稱《七碗茶歌》)一舉成為中國茶文化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據(jù)說盧仝在日本被奉為煎茶道祖師爺。巧的是,這三位人物,兩位與河北有關(guān)。趙州從諗禪師,禪茶界無人不曉,無需贅言。這里有必要著重說一下唐代詩人、河北范陽(今屬保定涿州)人——盧仝。盧仝與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同源范陽盧家場村(六祖惠能在《壇經(jīng)·行由品》中說:“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至今在盧家場村還保留著“天下盧氏源范陽”的“范陽盧氏祠堂”。當年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到此祭拜盧氏祖望之地,認祖歸宗。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今能看到的七千多首歷代茶詩中,能見到的人物,主要就是這三個人。其中在歷代茶詩詞中直接或間接描寫盧仝與《七碗茶歌》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有近千首詩詞,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人物當數(shù)盧仝,其次是陸羽。然而從茶道思想體系論之,文人和詩僧們習慣上都把趙州禪師作為凌駕于陸羽、盧仝之上的人物在詩中出現(xiàn)。有時詩人們總喜歡把陸羽、盧仝和趙州三人取其二者在詩中作“齊名并列”關(guān)系。
所謂盧仝《七碗茶歌》是從其《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去頭掐尾擇取全詩中間重點部分的排比句法而得名。盧仝從一碗到七碗,以己獨特的靈感,寫下品茶品到直至兩腋生風、飄然若仙的感覺——“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這首詩寫得瀟灑浪漫,把茶之神清氣爽的效應(yīng),渲染得淋漓盡致,不愧為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之作。
古代茶器名窯 河北獨占三座
河北作為中華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xiàn)了許多茶事和著名茶人,最終形成中國茶文化歷史資源大省,也在情理之中。還有必要說明一點,河北不僅茶文化資源豐厚,而且與之相匹配的河北茶器文化資源同樣在古代中國獨領(lǐng)風騷,并開始向世界傳播。河北茶器是中國茶文化、陶瓷文化與器具文化相結(jié)合的寶貴結(jié)晶。邯鄲的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也是磁山文化中的一個脈系。其磁州窯茶具以白地黑花的釉下彩繪技術(shù)和樸實流暢的紋飾享有盛名,在世界上有“黑白之美”的代名詞。如,北齊時期的龍柄雞首壺、宋代的盞托、金代的紅綠彩茶碗、元代的黑釉天目盞等精品茶具,以及錢銹花茶碗、刻蓮紋執(zhí)壺等等。2008年還應(yīng)浙江杭州中國茶葉博物館邀請赴杭州參展;邢窯,在今河北內(nèi)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今屬邢臺市),故名。邢窯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產(chǎn)白瓷,而白色茶具質(zhì)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為古代民間陶瓷茶具的杰出代表,唐李肇的《國史補》記載有“內(nèi)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之說。陸羽《茶經(jīng)·四之器》同樣有記。邢窯產(chǎn)的不少茶具底部有“盈”字款。這種類型的茶碗當時當時還遠銷海外,中東及北非地區(qū)有些遺址曾有出土便是證明。中國歷史博物館還藏有五十年代出土的邢窯茶具,包括茶碗、風爐、茶臼、茶瓶、茶鍑、渣斗及茶圣陸羽瓷人像。而定窯,為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官窯之一,今保定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西燕川村一帶,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茶器白瓷滋潤如玉,如,印花花口茶碗、劃花茶碗,蓮托把杯,幾紋茶碗、印纏枝花卉紋茶碗、白釉花口茶碗、粉紅釉鳳首茶壺,其燒制工藝斐聲海內(nèi)外,北宋年間各地紛紛仿制定窯,從此誕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茶器。詩人蘇東坡在定州時,以“定州花瓷琢紅玉”詩句,贊美定窯瓷器的絢麗多彩。定窯在其“黑白藝術(shù)”里催生出造型各異,簡約質(zhì)樸的茶盞、茶壺,在中國茶文化史冊上增添了光彩奪目的一頁。定窯對我國后世的制瓷業(y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景德鎮(zhèn)茶具深受其影響,北京龍泉務(wù)窯、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窯系。
研究和發(fā)掘河北茶文化抑或是茶禪文化,主要是把河北茶文化歷史資源中有價值的文化內(nèi)涵能夠從中體現(xiàn)出來,能對河北今后在各方面的發(fā)展作出獨特的貢獻,也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充實了新的內(nèi)容。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合的發(fā)展過程中,人類面臨解決自身建設(shè)問題的機緣中,茶文化將會對人類精神文明建設(shè)作出積極貢獻的同時,也為人們的生活灑上一縷陽光,增添一份精彩,開引一股源頭活水,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了一部美麗的人生詩篇。
河北這塊有著深厚歷史傳統(tǒng)和悠久文化傳承的土地,將擁有一個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
上一個:哪些情形構(gòu)成入戶盜竊
下一個:市政道路隔離柵的施工順序是什么?

《玻璃幕墻工程技術(shù)規(guī)范》JGJ102-2003 對玻璃幕墻的防火設(shè)計是怎樣規(guī)定的?
臺式電腦硬盤是干什么用的,電腦硬盤有什么用
怎樣調(diào)整臺式電腦屏幕亮度調(diào)節(jié)(如何調(diào)電腦屏幕亮度臺式)
‘歐美楊’細菌性潰瘍病找到克星
種植好水仙花只需要注意這些栽培技巧
防治蘋果苦痘病的經(jīng)驗
百脈根的產(chǎn)地分布,形態(tài)特征,生長習性,繁殖培育,景觀用途
一直在正在啟動windows界面不動是什么原因(一直停留在正在啟動windows界面)
冬天喝什么茶飲好御寒
圖紙會審中常見問題總結(jié)
十八禁 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_2020av天堂网_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_绝顶高潮合集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