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在《茶經(jīng)》的煎茶技法中把煮茶中添加的蔥、姜、棗、薄荷、橘皮、茱萸、薄荷等調(diào)劑品,從茶飲中剝離出去,只保留了一味鹽的存在。把過去的“煮之百沸”,精減為目辨的煎之“三沸”,有效降低了茶湯的濃度和久煮造成的苦澀滋味,使茶的真香得以純潔,使茶的滋味變得更加單純和清雅。陸羽視過去的煮茶,為“斯溝渠間棄水耳”。如果僅僅站在茶的品飲角度來看,陸羽的觀點或許是對的,茶的表達要純粹,要展現(xiàn)出茶本身的真香真味。但是,如果從醫(yī)療和保健角度思忖,陸羽的上述觀點,似乎有些失之偏頗。
首先,我們要看到,茶的利用和發(fā)展,是從食用到藥用,由食藥并用再發(fā)展到廣泛的食用階段。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過程中,意識到茶的寒性,可能會對不同體質(zhì)的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故在日常的飲用中,加入了一些辛溫的調(diào)料,尤其是蔥的微溫通中、姜的溫中散寒、薄荷的清利頭目、橘皮的燥濕化痰、茱萸的暖肝溫胃,這些輔料相互協(xié)同,綜合作用于人體,可有效抑制長期過量飲茶造成的痰濕、偏寒等副作用,這其中,蘊含著祖先們高超的生存智慧和對食藥屬性陰陽平衡的把握。姜、茶的天作之合,一陰一陽,寒熱平衡,直到今天,仍是醫(yī)療、保健中祛除濕邪、暑邪、寒邪的經(jīng)典配伍。其次,在茶中添加淀粉、薯蕷等煮成茗粥,可有效減少茶對胃腸的刺激,尤其適于體質(zhì)虛弱、低血糖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