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天喜先生主編的《武夷茶經(jīng)》,新近在科學出版社出版。這部100萬字的經(jīng)典性資料,充分展示了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人們豐富和提高了品茗的興味;而作為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之一,其科學性和權威性更是不容置疑。編撰者依托天時地利之便,如數(shù)家珍地全面、系統(tǒng)、科學地介紹了武夷茶、武夷巖茶的歷史源流、品種名叢、栽培管理、制作工藝、品飲文化、茶藝茶俗、茶具茶器、產(chǎn)區(qū)產(chǎn)量、流通傳播、民間故事,以及相關的詩詞文賦、論著資料、圖表等等,林林總總,視野寬闊,資料詳盡。
《武夷茶經(jīng)》共分15卷,體現(xiàn)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有機結(jié)合,顯示出科技與人文的巧妙契合。世界自然與人文雙遺產(chǎn)的武夷山,以大紅袍領軍的武夷茶,恰好左右逢源地折射出了這兩個方面的神奇風采。編撰者從當今“大茶藝”之嶄新理念出發(fā),對涉及古今文史、地理、生物、化學等諸多相關門類學科的資料,予以全面系統(tǒng)的關照梳理,給讀者留下宏觀的印象;同時,又不乏精細具體的闡述說明,給人以深刻難忘的記憶。例如,其中“品飲”卷和“茶藝”卷,就精細入微且饒有情趣地介紹了茶葉的品飲之道和相關歷史,并且從實到虛,由物質(zhì)到精神層面予以點撥升華,推至天人合一的“茶道”“茶禪”,真使人身心俱爽,獲益匪淺。另一方面,則由虛而實,敘述詳盡。如“功夫茶”的操作,介紹得簡直可以按圖索驥,如法炮制。就是穿插全書的近百幅大大小小的彩照,也是經(jīng)精心選擇與拍攝的。它們都不是一般的補白性點綴,而是或全景式,或特寫鏡頭;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給人以身歷其境的感覺。那些歷代珍貴精美的各種茶具,以及有關的古今名人字畫,也使人們?nèi)绺拔幕⒀纭斜姸嗟膶氋F資料,既有摘引自各種歷史文獻典籍的,也有采取自摩崖石刻和口頭傳承者。有的還是不久前面世的,例如,1988年發(fā)現(xiàn)于四川大巴山崇山峻嶺間的一處摩崖石刻《紫云平(坪)植茗靈園記》,清晰完整地記載了武夷山茶移植川北的奇妙過程。編撰者不辭辛勞,深入挖掘,不懈搜集整理,使資料考證翔實,真實可信。一冊在手,無異于閱覽一部關于武夷茶業(yè)的百科全書。
《武夷茶經(jīng)》融知識性、實用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它的重要價值在于,讓讀者對博大深厚的茶文化底蘊一覽無遺,了然于心。全書內(nèi)容豐富,涵蓋面大,時空跨度長。從開篇的武夷山茶的“源流”“茶種”追根溯源魏晉年間,直到2003年的國家文化部命名武夷山市為茶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武夷巖茶(大紅袍)傳統(tǒng)制作技藝”作為唯一的茶葉類項目,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國際無我茶會,禪茶文化節(jié)等。又如,編撰者對于作為對外茶文化交流杰出使者的武夷山茶的起源、傳播、發(fā)展演變軌跡,及其悠遠強盛的影響力等等,一一娓娓道來,使人浮想聯(lián)翩,眼界大開。
撫今追昔,茶文化源遠流長?!段湟牟杞?jīng)》恰到好處地展示了悠遠而風采的茶文化內(nèi)涵。丹山碧水神奇而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優(yōu)越多樣的種質(zhì)資源,獨具魅力的品質(zhì)風格……真可謂物華天寶,令人遐思無限,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