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于自然,不僅今人希望借茶一排都市生活的煩躁,體味自然的清新氣息。古人也在茶中流露出許多率性、質(zhì)樸的生活趣味。而這些點(diǎn)滴小事,不少就通過茶詩流傳至今。
蘇軾自舀江水月下品茶
《汲江煎茶》
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詩中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春天月夜汲取江水煎茶的情景,充滿豐富的想象力。楊萬里評其“句句皆奇,字字皆奇”。候湯講究活水活火,因此蘇軾子夜晚親自去江邊釣石汲取深處的清水。明月朗照,用大瓢舀水入甕時,月影倒映瓢中,好像把月亮也舀進(jìn)瓢里。
來后用小勺從水甕中分取江水入湯瓶煎煮。當(dāng)湯瓶中的水發(fā)出像松風(fēng)一般的聲音時,立即提瓶注水入盞,松風(fēng)聲忽又變?yōu)闉a水聲,茶盞里翻起雪白的乳沫。不能像盧仝“三碗搜枯腸”,還沒有飲到三碗就睡意全消,只好靜坐聆聽城中夜晚打更的聲音。
陸游野外取火煎茶
陸游有茶詩近300首。其《北巖采新茶用<忘懷錄>中法煎飲,欣然忘病之未去也》詩如下:
槐火初鉆燧,松風(fēng)自候湯。
攜籃苔徑遠(yuǎn),落爪雪芽長。
細(xì)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
歸時更清絕,竹影踏斜陽。
作者在野外自采茶,鉆石取火,松風(fēng)候湯,煎煮茶葉。方法雖然比較原始、簡單,但仍然感到“襟靈爽”、”齒頰香”、“更清絕”,直到夕陽西下踏著竹影歸家,連有病在身也忘掉了,可謂深得《忘懷錄》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