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愛茶入骨,所以除了每日品茗外,還會嘗試著以茶入菜。大家平時最常見的用茶做的食物是什么呢?自然是茶葉蛋了。其實,我們熟知的茶葉蛋可考證的歷史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了,今天莫老師就來給大家講講這300年前的茶葉蛋究竟是什么樣的。
要講茶葉蛋,首先我們要了解茶葉蛋制作最早的“記錄者”,來自杭州的清朝著名知識分子——袁枚。袁枚38歲時解甲歸田,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子不語》,就是一部記述奇聞異事、奇人鬼怪的筆記小品。除了愛寫鬼故事以外,袁枚最大的愛好就是美食,他對美食的喜愛不僅局限于吃,只要他聘請的廚子的拿手好菜,他一定會學習一下,同時,他還會把這些步驟記錄下來。所以袁枚在美食方面的著作就是《隨園菜單》,《隨園食單》現(xiàn)如今也成為了我們研究明清江南地區(qū)飲食的寶貴資料。
而我們所說的茶葉蛋的制作方法,可考證的最早史料,就是在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書中寫道:“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shù)加減,可做點心。”
才看袁記錄的制作方法時,大家或許覺得和我們平時制作茶葉蛋沒什么區(qū)別,但是仔細一看會發(fā)現(xiàn)大有不同。首先,袁枚記錄的制作步驟中是不放一點醬油的,古代人主張的是在長時間的烹煮中,讓茶葉與蛋白質發(fā)生有機融合,形成茶葉蛋的特殊味道。
上文說道古代人做茶葉蛋,最重要的是長時間的烹煮,那么這所謂的“長時間”究竟是有多“長”呢?其實袁枚在《隨園菜單》中就提過,煮茶葉蛋需要“兩支線香為度”,大家之前應該經(jīng)常會在各種古代小說中看到用“一炷香”的時間來計時吧。這個傳統(tǒng)來源于廟里的和尚,通過點香來計算修行的時間,一般來說,一支線香是一個時辰,等于兩個小時;這里寫兩支線香,對應的準確時間是4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