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prunusmumesieb.etzuce.)位居我國十大名花之首,且為南京、武漢、無錫、丹江口及南投(臺灣省)等地的市花。其中,杭州、南京、蘇州、無錫、武漢等地均有大面積的栽植。
梅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mamahori)是梅花(含果梅,下同)上常見的重要病害,且是目前我國觀賞植物中22種具有全國普遍性和嚴重性的病害之一。此病主要為害梅花的葉片和枝梢,導致早期落葉和引起枝梢枯死。葉上病斑呈圓形或橢圓形,發(fā)生在葉邊緣的則呈不規(guī)則形。病斑灰褐色或灰白色,邊緣紅褐色或暗紫色,上面生有黑色小點。小黑點排列成輪紋狀。炭疽病在梅花嫩梢上表現(xiàn)為橢圓形潰瘍斑。嚴重地影響了當年的著果量和花芽分化以及翌年的著花量(亦即觀賞價值)。在梅花的整個生長季節(jié)中,病害的重復侵染頻繁發(fā)生,以往主要采用噴藥防治法,不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且防效亦不明顯。經(jīng)筆者研究,以下述綜合防治措施可使該病得以有效地控制。 1.抗病品種的合理配置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梅花不同的花色品種和類型間感染炭疽病的程度差異十分明顯。其中以龍游梅類和紅梅最易感病,直枝梅類和綠梅較為抗病,而垂枝梅類和粉白花色者居中。鑒于造園學中植物造景對層次與色相等的特殊要求,故在景點的規(guī)劃設(shè)計時應依據(jù)上述情況進行合地配置。2.園林栽培管理措施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凡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土壤粘重、土層淺薄或貧瘠、株行距或植株上枝葉過密以及植于風口、亭閣檐下或樹蔭處的梅樹,往往每年的6月上中旬病株率、病情指數(shù)高,分別達70%和30以上;反之,至花芽分化前,其病株率、病情指數(shù)通常為40%和20左右。 3.結(jié)合整枝修剪等以減少菌源研究表明,梅花炭疽病的初侵染源基本來自上年度被害的枝條上。對比試驗顯示,凡每年秋末冬初結(jié)合梅樹整型經(jīng)過修剪去除罹病枝梢的景點上,翌年梅花炭疽病的發(fā)病高峰期較之未行剪除罹病枝梢者一般要晚20天左右;此外,鑒于當年罹病的枝梢及葉片是再侵染之來源,故在梅花生長季節(jié)中應及時清除枯枝及病葉并隨即燒毀。4.科學用藥以往防治梅花炭疽病,常自梅葉展開后即用70%甲基托布津wp或40%多菌靈fl,每隔10天左右噴施一次,整個生長季中需噴藥10余次。研究表明:自當年梅葉全展開后(4月中旬左右)至花芽分化前(6月底前后)植株的生長狀況,乃直接影響翌年著花量的多少和花期的長短,故此期間應是施藥保葉的重點時期。經(jīng)試驗,應用40%拌種雙wpl50~200倍液,每10~15天噴施一次,防效可達82.3o~85.09/6,較以往的藥防節(jié)省人力、物力達50oa以上。(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