癥狀:葉上病斑散生,圓形或半圓形,直徑2~10毫米,褐色至黃褐色,有密集輪紋,邊緣有時不明顯,斑上生淡黑色霉層。病原物cercosporapaeoniaetehnetdaniels:屬真菌半知菌亞門,絲孢目,尾孢屬,芍藥尾孢。分生孢子梗2~15根成束,疏松至密集,褐色,隔膜多,有分枝,膝狀屈曲0~3處,有中等大小的孢子痕,30~130×3~4.5微米。分生孢子無色,針形至倒棍棒形或圓筒形,直或彎,隔膜多而不明顯,基端平切至近乎平切,45~75×2~3.5微米。另外,黑座尾孢(cercosporavariicol-orwint.)也能為害芍藥。
發(fā)病條件:發(fā)生期較葉霉病晚,秋季多雨濕潤的天氣,最有利于發(fā)病。
傳染途徑:病菌可在種子越冬,也可以菌絲塊在病殘體上或以菌絲在病葉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高溫高濕持續(xù)時間長,有利于該病擴展。
防治方法
1、采收后徹底清除病殘株及落葉,集中燒毀。
2、發(fā)病初期噴灑50%代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50%多·硫懸浮劑或365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xù)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