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自漢代以來,就成為我國通往中亞、西亞的唯一重要通道。經過今海原的一段,從漢唐開始就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西域各國使節(jié)、商隊通過這里進入京都,中亞、西亞的奢侈品也隨之東來。至西夏時期,愈加重要。宋夏的戰(zhàn)爭,實際上就是在爭奪“絲綢之路”的控制權。
居住在西域的少數民族,處在高原、沙漠地帶,較為干燥,且以肉食為主,喝茶可以解渴、解油膩、助消化、增加營養(yǎng)和維生素,抗寒保暖,并有藥用價值?,F在,茶已成為西域人民生活的重要內容。他們餓了喝酥油茶能止饑,累了飲幾口熱茶能消除疲勞,冷了喝一碗油茶立刻暖遍全身,病了飲一口濃茶能解毒去病。在牧區(qū),用煮過的茶喂牲口,馬吃茶長膘快,牛吃茶增加奶量。直至今天,西域少數民族招待客人首先端出來的便是茶,送的禮物第一項就是茶葉,購買東西首先要買的是茶葉,出外旅行茶也是必帶之物,家務事繁多,最重要的也是煮茶。因此,過去中原人形容西域少數民族飲茶是“倚為性命,寧可一日無食,也不可一日無茶”。
誰曾想到,這里用青鹽、馬匹等特殊商品,用于換取中原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然后再向西販運。由于過去交通不發(fā)達,車輛也嚴重缺乏,所以貨物只能靠騾馬、牦牛、駱駝和人馱運, 一步一步踩踏出鹽茶馬古道。
鹽池的鹽工告訴我們:“這片鹽池已有五個朝代了……”
在鹽茶馬古道上,人們習慣于將趕馬人叫“腳戶”。腳戶大多出身貧寒,為生計所迫才走上了趕馬的路。走鹽茶馬古道雖然很艱苦,但畢竟還能得到一點錢,總比在地里什么都刨不出來強,況且有些人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于是許多人就穿起馬褂,抬起腳板,走上鹽茶馬古道幾千里漫長的路途。腳戶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在回族的花兒歌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
甘肅哈涼州的十八站,嘉峪關續(xù)上者兩站;
日頭他落在戈壁灘上,窮腳戶啥時候到站。
腳戶哥大路上走下來,滿口的尕花兒唱來;
三唱哈兩唱到地邊來,才認出心上的人來。
腳戶拋家別子、風餐露宿,從一個山谷到又一個山谷,從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一步一步踏出了一條條山道,終于“流淌”成各地間相互溝通的“生命”大動脈,成為大西北地區(qū)的聯系紐帶,成為中國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又一條通道。那些腳戶集中駐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往往就成了后來的城鎮(zhèn)。
海原有著很豐富的鹽湖,是鹽茶貿易的重要物資,也成為腳戶經常集中駐足停留、進行商品集散的驛站,成為最早重要的貿易城鎮(zhèn)之一。唐朝在海原地區(qū)設置“鹽茶馬交換所”,由當地軍民指揮使司監(jiān)管市場。宋時,由于與遼、金戰(zhàn)爭頻繁,所需軍馬數量大增,同時,宋也將茶葉作為一種政治手段,用以控制西北各部,于是專門設置鹽茶馬司進行管理。到了清代還是設立了一個叫“鹽茶廳”的地方政府。在海原舊志《乾隆鹽茶廳志》一書中,將“鹽法事”作為一個章節(jié)專門敘述。給固原州、平涼府、鎮(zhèn)原縣、隆德縣、靈臺縣、莊浪縣、安定堡等20多個府、州、縣、堡分發(fā)鹽引。
其銷售分官鹽和商鹽,前者通過專門的政府機構采購,后者則由鹽商向戶部納稅領取執(zhí)照,并取得一定的“鹽引”(類似現在的配額)后方能按指定地點和數量經營,足見海原鹽茶馬邊地交易的影響了。
這條以鹽茶為紐帶的商貿古道織成了亞洲大陸的一個古代網絡,它既是傳播文明的古道,又是商品交換的渠道;既是中外交流的通道,又是民族遷徙的走廊;既是佛教東漸之路,又是伊斯蘭教東傳之路,也是旅游探險之途。在鹽茶馬古道上興起了無數的城鎮(zhèn),腳戶在不斷地游動,鹽茶從一個商人手中轉到另一個商人手中,中國人、印度人、波斯人等,一站轉一站,鹽茶送到世界的另一邊。這條以鹽茶貫通的古道,不僅成就了鹽茶產業(yè),而且使得各民族的文明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相互交匯。腳戶,用腳走出了博大精深、斑斕多姿的鹽茶馬古道文化。
現在雖然看不到海原鹽茶貿易繁榮的景象,也看不到腳戶逶迤盤桓在山路上的影像,聽不到掛在騾馬脖頸上的銅鈴隨著騾馬的邁步而有節(jié)奏的叮當作響的聲音,也聽不見寧靜的山間回蕩著清脆、悠遠的鈴聲和馬蹄鐵踏在石頭上發(fā)出沉悶而厚重的聲響,甚至聽不到“呔呔”呼馬聲。但腳戶們一步一步踩踏出鹽茶馬古道痕跡依舊,烙在了海原大地上,寫在了海原的史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