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明朝的飲茶方式介紹如下:
元至明朝中葉的茶由華麗精致回歸自然簡樸,飲茶原以采摘生葉煮飲最為方便,可惜生葉最易變質(zhì),不耐久貯,因此從唐代以前就逐漸走向餅茶、團茶的制法,精致的團茶既費時又費工,到了宋代團茶已幾乎找不出茶葉的本來面目。蜿蜓的龍形、華麗的錦盒,所呈現(xiàn)的全是人文的努力,加以繁復(fù)的茶器、禮法,這種飲茶方式以悅?cè)藗愑杏?,契合自然不足。待元移宋鼎后,舊有思想價值完全改觀,元代即摸索出了一條新的飲茶方向,即強調(diào)“俗飲”及“茶與自然結(jié)合”,右圖是元人趙原所繪的“陸羽品茶圖”的局部,其中可看出茶已和自然界相結(jié)合,而從宋代的人物畫中進入了元代的山水畫,成為契合自然的媒介,亦使茶從宋代的華麗精致中回歸自然簡樸。
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
最早肯定葉茶重要性的人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倒不是為了提倡茶文化,而是因生于鄉(xiāng)閭,了解民情,所以能體恤人民、愛護百姓,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一三一九年十月十四日)下詔廢團茶,改貢葉茶。這道詔令意義非凡,非但確立了葉茶在中國茶藝史上的地位,同時確立了近代葉茶的飲茶方式,可謂奠定近代茶文化蓬勃發(fā)展的基石。
元至明朝中葉的飲茶方式
這個時期的飲茶方法主要有四種:
茗茶:這種飲用方法和后代泡茶最為相近。系先選擇嫩芽,用湯泡去熏氣后(可能就是近代的溫潤泡),用湯煎飲。
末子茶:末子茶系承襲宋代的點茶法,先將葉茶嫩芽焙干,放入茶磨中細碾,直至粉磨極細為止,這種茶是專供點式的。點試時,先用茶則鈔一錢茶末,然后注湯調(diào)勻,用茶筅擊拂,直到顏色鮮白后分茶飲用。
蠟茶:同樣近似宋代的點茶法,將雜以龍腦、油膏的茶團、茶餅先用溫水去膏油,后用不透氣的紙包裹搥碎,以火微炙,再加以碾羅、點試(如末子茶)。這種方法在當時極為少見,僅權(quán)貴方偶嘗絕品。
芼茶:系在茶中芼入胡桃、松實、芝麻、杏、栗等,這種吃茶法有失正味,但可供咀嚼。
朱權(quán)對當代茶文化的影響
朱權(quán)(一三七八~一四四八年)系當時代中國茶藝自然期中最重要的茶人,他將廢團茶后的茶文化導(dǎo)向契合天地。其人系明太祖的第十七個兒子,天生神姿秀朗、白須美髯、慧心敏梧、好學(xué)博古、精于史學(xué)、旁通釋老、文治武功均為諸王翹楚,后因受人誣告,經(jīng)此遭遇后,從此韜晦遣性,對朱權(quán)而言品茶品水是入自然的媒介、養(yǎng)生的媒介,透過茶文化,人們可以與自然契合。這種觀念在當時文征明、唐寅的畫中最為明顯,畫中的品茗系和焚香、彈琴、博古、觀書、觀畫、山水等藝術(shù)相結(jié)合,且與自然契合的產(chǎn)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