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古茶樹
說格朗和鄉(xiāng)哈尼人種茶我們還應該將目光移向離帕沙不遠的蘇湖,蘇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資料上稱蘇佛,因此地有山名蘇佛山地名由此而得,西雙版納州文史資料上也記載,佛??h名也因蘇佛山在其壩子東面而得名。蘇湖離勐海縣城23公里,在南糯山和帕沙山之間,因它與帕沙山較近,且在一條道上筆者在此將它歸入帕沙茶山的范圍。
蘇湖在格朗和鄉(xiāng)頗有影響,1953年至1960年蘇湖曾是當時的格朗和區(qū)區(qū)政府駐地,是一個接受漢文化較早的地方。蘇湖現(xiàn)為一個村委會,公路邊的丫口老寨是村委會所在地,以丫口老寨為中心周圍分布著半坡寨、石頭寨、金竹寨、魚塘寨、大寨5個哈尼族村,人戶超過400戶,寨與寨之間相距很近,隔溝、隔塘相望,體現(xiàn)出哈尼族大聚居部落式建寨的特點。蘇湖哈尼族寨歷史最久的是大寨,蘇湖人說其他5個寨子都自大寨分出,大寨人說他們的寨子已有600多年歷史。
蘇湖是古茶區(qū),六十年前蘇湖的每個哈尼族寨都有成片的古茶園,蘇湖家家種茶,戶戶有茶,半坡寨83歲的老人曼沙說:“我小時候經(jīng)??吹綕h人的馬幫來蘇湖買茶,漢人的馬幫來一次有二三十匹馬,聽漢人說他們是元江洼地人,漢人們馱著鹽巴、羊毛氈子、鐵鍋來換茶葉,鹽巴是大磚大磚的,寨子里的哈尼人平時將茶葉摘好曬干,用竹籮裝好,等漢人的馬幫來,蘇湖的茶葉漢人們?nèi)?rdquo;
清朝中、后期至民國20世紀30年代,元江洼地、豬街、羊街都有漢人開的茶號,元江洼地人在瀾滄江東岸的六大茶山的倚邦、蠻磚開有茶號蘇湖半坡寨的曼沙老人在大山里生活了幾十年,連省城都沒去過,至今也不知道元江在何處,洼地在何方,但他講述的故事卻與史實完全相符,由此可知,漢人在民國初年已進入蘇湖一帶收購茶葉。
蘇湖離勐海壩子僅有20多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蘇湖又是勐海縣最早推廣種植新茶園的地區(qū),過去的古茶園大多被改造,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茶樹已非常少,丫口老寨、半坡寨六十年前古茶圍村,現(xiàn)古茶樹僅存幾百株,大的已有七八公尺高,在蘇湖各個寨子周圍的地里還能看到許多被砍去的古茶樹樹樁,可以看出這些地過去都是古茶園。
蘇湖雖然古茶園保留下來的很少,但蘇湖今天卻依然是個名符其實的大茶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湖一直是勐??h新式高產(chǎn)茶葉示范區(qū)開發(fā)區(qū),經(jīng)過幾十年的推廣、建設,現(xiàn)蘇湖新式茶園已超過1萬畝,今天走進蘇湖,放眼望去,方圓幾十里各個山頭到處鋪蓋著茶園,順山而建的茶園從幾十級至上千級,無論從上看還是從下看都十分壯觀,茶園旁邊是樹林,樹林旁邊是竹林,竹林背后是村寨,這就是蘇湖的自然風貌,這樣的地方生長的茶葉自然是最潔凈、最生態(tài)。
蘇湖與勐海茶廠有很深的“交情”,早在1956年勐海茶廠便開始在蘇湖收購原料,上個世紀70年代末在勐海茶廠的指導下,蘇湖建起了機械化茶葉加工廠,其規(guī)模與南糯山分廠相當,加工好的茶葉全部送往勐海茶廠,今天市場上那些被炒得價如黃金的“中茶牌”“大益牌”老普洱茶其中不少原料便來自蘇湖。
蘇湖離縣城不遠,接觸漢文化較早,蘇湖的哈尼人不論受教育程度和講漢話的水平都較帕沙的高。蘇湖的哈尼人有不少在南糯山茶廠、勐海茶廠當過工人,學到很多制茶技術(shù),蘇湖人有炫耀的資本,今天每當有外地人進蘇湖買茶時,蘇湖的哈尼人總愛很牛氣地說,他們的加工技術(shù)在勐海是一流的,他們可以制出拿大獎的茶葉。
蘇湖這個本來可以和南糯山、班章媲美的古茶村,只因古茶園保留下來的不多,從而影響了它的名氣指數(shù)。在這個古茶為寵的時代,蘇湖常被人們淡忘。但當你在品味、收藏“中茶牌”“大益牌”七子餅茶時,你是否知道,那圓圓的茶餅里便蘊含著蘇湖茶的香氣和韻味。
點擊《普洱茶原產(chǎn)地西雙版納》返回閱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