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擁有湖南屋脊“壺瓶山”,全縣峰巒逶旖,終年云霧氤氳,氣候獨特,最適宜茶樹生長,自古就產(chǎn)名茶。從武陵山到夾山、壺瓶山,幾乎山山都有上好的茶。位于夾山西北麓的八坪,就是古代貢品牛牴茶原產(chǎn)地,其茶葉質(zhì)地優(yōu)異,躋身于唐宋八大貢茶之列。北宋蔡襄于皇祜年間著述的《茶錄》一書中,便有“石門產(chǎn)牛牴茶,為貢品”的記載。當代茶學界泰斗陳宗懋先生主編的《中國茶經(jīng)》中則較為詳細地寫道:“牛牴茶早在宋代已被列為貢品。元明以來,每年茶季前,朝廷都要派員到牛牴茶產(chǎn)地監(jiān)督采制,制后全部運至京城”。石門的茶文化,可以說與其產(chǎn)茶和飲茶的歷史一樣久遠。雖說其年代已無從考稽,但在中華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門卻寫下了驕人的篇章。拂開歲月的積塵,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被譽為茶飲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禪一味”,便可能源于石門夾山。
早在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高僧善會云游而來,恰逢群猿母子相擁、嬉戲于青山樟林里,目擊眾鳥銜花競飛、紛投放于碧波清泉中,其情其景,正與其師臨別前所贈的偈語“猿抱子歸青樟嶺,鳥銜花落碧巖泉”相吻合,遂滯留下來,開山建廟,大啟叢林。這位心性明敏的高僧在禪宗史話上留有不少佳話,最著名的即是“茶禪一味”說?!蹲嫣眉分休d:“夾山和尚自號‘佛目’。師父問他:‘日在什么處?’對曰:‘日在夾山頂上。’師令大眾地次,佛日傾茶以師。師伸手接茶次,佛日問:‘釅茶兩三碗,意在頭邊。速道,速道。’師曰:‘瓶有孟中意,籃中幾個孟?’對曰:‘瓶有傾茶意,籃中無一孟。’……又問:‘如何是夾山境地?’師答曰:‘猿抱子歸青樟嶺,鳥銜花落碧巖泉。’”這段對話即是師徒在探討茶中有茶外之意,而且似乎是善會反徒為師,在誘導師父。和尚三句不離本行,其茶外之意自然是指禪也,其“猿抱子歸青樟嶺,鳥銜花落碧巖泉”之聯(lián),貌似描繪夾山自然風景,實則指品茶悟禪之意境。無獨有偶,《日本禪師錄》亦有相似的記載:“夾山和尚(善會)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一碗遞給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問:‘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時語塞。”禪之旨乃訴求本體論意義上的“悟”,而善會又常常自詡“老僧二十年說無義語”,即以禪語的乖謬性來反常合道。明知茶一碗?yún)s故問,意則茶中有禪且茶禪一味也。據(jù)日本當代禪學家秋月龍珉考證,此乃“茶禪一味”的發(fā)軔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