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的發(fā)展:
1、在宋代(960—1279年),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就已有“嶺外惟惠俗喜斗茶”的記述。此俗直至民國(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年間依然在惠城中盛行。
2、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品茶也稱品茗,由主人邀請三五知己,將泡好的茶,盛在小酒杯一樣大小的茶盅內(nèi),像飲酒那樣細細品嘗。斗茶則與此不同。斗,惠州話有爭斗的意思,也有在爭斗中逞強獲勝之意。當時一個文化水平較高的私塾老師曾以“較筐篋之精,爭鑒裁之別”來概括斗茶的涵義。
3、宋代是極其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并著書立說,加以理論化。如風雅皇帝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社會上一些文人雅士也流行一種“斗茶”的生活情趣。
4、據(jù)宋、明人寫的筆記記述,斗茶內(nèi)容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戲。
斗茶源于唐(618—907年),而盛于宋。它是在茶宴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風俗。三國吳孫皓“密賜茶荈以代酒”。
5、這是以茶代酒宴請賓客的開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
6、東晉(317年-420年)大將軍桓溫每設(shè)宴,“唯下七奠茶果而已”。(《晉書·桓溫傳》)這當是茶宴的原型。
7、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時,“每歲吳興、毗陵二郡大守采茶宴于此。”(山謙之《吳興記》)。
8、“茶宴”一詞正式出現(xiàn)。唐代貢茶制度建立以后,湖州紫筍茶和常州陽羨茶被列為貢茶,兩州刺史每年早春都要在兩州毗鄰的顧渚山境會亭舉辦盛大茶宴,邀請一些社會名人共同品嘗和審定貢茶的質(zhì)量。
9、唐寶歷年間(公元825—827年),兩州刺史邀請時任蘇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參加,特作詩一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亭歡宴》:“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
10、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午應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白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表達了對不能參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
11、宋代茶宴之風盛行,與最高統(tǒng)治者嗜茶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宋徽宗對茶頗有講究,曾撰《大觀茶論》二十篇,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蔡京在《大清樓特宴記》、《保和殿曲宴記》、《延福宮曲宴記》中都有記載。
12、如《延福宮曲宴記》寫道:“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執(zhí)親王等曲宴于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日: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當時,禪林茶宴最有代表性的當屬徑山寺茶宴。浙江天目山東北峰徑山(今浙江余杭市境)是山明水秀茶佳的旅游勝地和著名茶區(qū),山中的徑山寺建于唐代。
13、自宋至元有“江南禪林之冠”的譽稱,每年春季都要舉行茶宴,品茗論經(jīng),磋談佛理,形成了一套頗為講究的禮儀。
14、徑山寺還舉辦鑒評茶葉質(zhì)量的活動,把肥嫩芽茶碾碎成粉末,用沸水沖泡調(diào)制的“點茶法”,就是在這里創(chuàng)造的。
15、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徑山寺求法,前后五年學成回國,將徑山寺茶宴儀式傳到日本,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和發(fā)展了“以茶論道”的日本茶道。
16、茶宴的盛行,民間制茶和飲茶方式的日益創(chuàng)新,促進了品茗藝術(shù)的發(fā)展,于是斗茶應運而生。五代詞人和凝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魯國公。
17、他嗜好飲茶,在朝時“牽同列遞日以茶相飲,味劣者有罰,號為“湯社”(《清異錄》)。
18、“湯社”的創(chuàng)立,開辟了宋代斗茶之風的先河。不過,斗茶的產(chǎn)生,主要出自貢茶。
19、一些地方官吏和權(quán)貴為了博得帝王的歡心.千方百計獻上優(yōu)質(zhì)貢茶,為此先要比試茶的質(zhì)量。這樣,斗茶之風便日益盛行起來。
20、正如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所說:“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蘇軾《荔枝嘆》也說:“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ㄎ迹┖蟛蹋ㄏ澹┫嗷\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21、斗茶之風從貢茶產(chǎn)地興起以后,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后來還普及到民間。
22、唐庚《斗茶記》記其事道:“政和二年(1112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與斗茶于寄傲齋。予為取龍?zhí)了胫?,而第其品?br> 23、以某為上,某次之。”斗茶,常常是相約三五知己,各取所藏好茶,輪流品嘗,決出名次,以分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