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桃夭》,像一曲自然流淌的民間小調(diào),唱出了古代女子對于婚姻的甜蜜期待。
那時候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那時候的婚姻,也尤其的質(zhì)樸而莊重。
以茶作為嫁妝,大約要追溯到文成公主入藏。
朝代的更替,歷史的風浪,各種政治利益的相互制衡,都沒影響這個勇敢的姑娘認認真真對待自己的終身大事?;蛟S有些惶恐,或許有些憂傷,她依然像所有姑娘一樣,帶著那些象征美好愿景的絲綢、陶器和茶葉,開啟了一段陌生的人生之旅。
奇妙的是,“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后莊,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這一切發(fā)生過后,人們驀然回首,卻發(fā)現(xiàn)這個姑娘的嫁妝還在歷史的畫卷上熠熠生輝,于是史學家們記下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茶葉,自唐代傳入西域,并很快成為當?shù)厝嗣刻祜嬍辰Y(jié)構(gòu)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琴瑟和鳴,相敬如賓,一場莊重的婚禮原來可以改變世界。
自宋代始,茶葉不再作為嫁妝,而開始以聘禮的角色出現(xiàn)在婚禮中,比如宋代諸王納妃,其禮品陳學、酒、彩帛之類外,還有“茗百斤”。一百斤香茗里,想來是滿滿的祝福和喜悅。
《品茶錄》有言:“種茶必下子,若移植則不復生子,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義故有取。”原來,古人認識到茶樹不可移植扦插,只能由種子萌芽成株,所以用茶樹來象征堅貞不移的愛情美德,茶葉在婚禮上也就不可或缺了。
素以嚴謹著稱的朱熹,終于將這一套頗為隆重的禮節(jié)整編成為“三茶六禮”的儀式,并流傳至今。這一情節(jié),猶如一本正經(jīng)的封建家長,忽然研究起了小兒女的心事,很有一種特別的溫情。
三茶,指訂婚時的“下茶”,結(jié)婚時的“定茶”和同房時的“合茶”。
六禮,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jié)婚過程,即婚姻據(jù)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六種儀式。每一步儀式,都表現(xiàn)著人們對待婚姻的虔誠。
在古代,只有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三茶六禮”,那新嫁娘才算得上是明媒正娶,在婚姻里有一定的底氣。有些地方,人們還以白果茶、甜茶和清茶來代表婚姻生活在不同階段的味道。
除此之外,新婚夫婦還應(yīng)該給長輩們行“敬茶禮”,來表達內(nèi)心的恭敬與感恩,這也預示著婚后母慈子孝,夫唱婦隨的和美生活。
經(jīng)過三茶六禮,愿你一世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