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tài)特征?
成蟲? 體長2.5-3毫米,黑褐色。觸角度節(jié),前胸背板和前翅呈網(wǎng)狀,褐色,足跗節(jié)2節(jié)。
卵 卵淡色,長橢圓形,一端向上彎曲,呈瓶頸狀。
若蟲? 淺灰白色,近圓形,體背有黑色斑塊1-5個,斑紋隨齡期不同而增加。
危害特點? 該蟲主要為害楊和柳類。以成蟲和若蟲于葉背剌吸樹液,使葉面產(chǎn)生成片白色斑點,葉背面有其黑色點狀的排泄物。對植株的生長和園林景觀都有一定的影響。
發(fā)生規(guī)律? 該蟲一年可發(fā)生3、4代,以成蟲在樹洞、皮縫、樹枝和落葉下越冬。第二年3、4月間成蟲取食、交尾后產(chǎn)卵于葉背組織內,卵外覆以褐色粘液。卵期約半個月。若蟲和成蟲均在葉背吸汁為害。若蟲有3齡,3-11月間均可發(fā)現(xiàn)其為害。至11月底即以成蟲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清理園地,消除枯枝落葉并及時燒毀,可殺死其中越冬的蟲態(tài)。
?
2、于冬季用殺螟松、吡蟲啉等滲透性強的殺蟲劑500倍液噴施樹枝干,以殺死其越冬蟲態(tài)。
3、于發(fā)生為害初期,用殺螟松、乙酰甲胺磷等殺蟲劑1000倍液噴殺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