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及危害
該病分布于我國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山西、安徽省、寧夏、甘肅、遼寧棗區(qū),均有大面積成災的報道。系我國各大棗區(qū)主要果實病害之一。感病后,病果逐漸干縮凹陷,果皮皺縮,脫落。感病期若陰雨連綿或遇上間斷性晴雨交替高溫高濕天氣,該病往往暴發(fā)成災,半紅及白熟期棗果滿地,損失驚人。1981年河南新鄭棗區(qū)棗縮果病大流行,病株率高達95%,重病樹落果蓋地。1989年,遼寧錦西棗區(qū),縮果病蔓延成災,病果率高達40%,輕輕搖動棗枝,紅、綠病果紛紛落地。
癥狀
病原菌侵入正常果后,從直觀形態(tài)區(qū)分,有暈環(huán)、水漬、著色、萎縮、脫落五個時期。果面病斑提前出現(xiàn)紅色,無光澤,剖之,果肉病斑區(qū)出現(xiàn)由外向內(nèi)的褐色斑,組織脫水,壞死,病斑外果皮收縮。果實大量脫水,一側(cè)出現(xiàn)縱向收縮紋,提前脫落。果實瘦小,病斑果肉色黃、發(fā)苦,糖分總量下降。健果柄綠色,病果柄褐色或黑褐色。對果柄進行解剖觀察,病果提前形成離層。
病原
系細菌病害,病原菌屬細菌植物門,草生群,腸桿菌科,歐文氏菌屬的一個新種─噬棗歐文氏菌erwinia jujuboura wang.cai.feng et gao。病原菌屬革蘭氏陰性,短桿狀,大少為0.4~0.5μm×10μm,周生鞭毛1~3根,無芽孢,肉汁胨瓊脂平板上為黃色圓菌落,邊緣整齊,表面光滑,半透明或透明,直徑1.5~2.0mm。在肉汁胨液體培養(yǎng)中,浮膜狀生長。
發(fā)病規(guī)律
病原菌主要通這風雨作用使用面摩擦而造成的傷口侵入危害,這是侵染的主要途徑之一。另外,害中危害棗果造成的傷口也可使菌侵入。
棗縮果病的發(fā)生與棗果的生育期密切相關。一般,從棗里梗洼變紅(紅圈期)到1/3變紅時(著色期),棗肉含糖量18%以上,ph值5.5~6,氣溫23~26℃時,是該病的發(fā)生盛期,特別是陰雨連綿或夜雨晝晴的天氣,最易暴發(fā)流行成災。
棗樹品種不同其發(fā)病程度也不同。灰棗、木棗和錄棗最易感病,六月鮮和八月炸次之,九月青、齊頭白、馬牙棗和雞心棗較抗病。
防治方法
1.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
2.加強棗樹管理,增施農(nóng)家肥料,增強樹勢,提高棗樹自身的抗病能力。
3.根據(jù)當年的氣候條件,決定防治適期。一般年份可在7月底或8月初噴灑第1遍藥,每隔7~10天后再噴灑1~2次藥。藥劑有:鏈霉素70~140單位/毫升;土霉素140~210單位/毫升;卡那霉素140單位/毫升;dt600~800倍液。結(jié)合治蟲,可在施用的殺菌劑中,加入20%滅掃利5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