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地最引人注目的是靠近河岸的一塊菜地,遠看這塊菜地的地邊上有一段很高的綠色籬墻,走近看是菜地的地埂上并排長著七八棵軀干粗壯枝葉濃密的大茶樹,幾棵大茶樹最小的主干圍徑也超過1.3米,橫伸出的枝條交互連搭,組成一道護埂的籬帶。
這段地埂留著厚重的歷史,無量山東部的頭號茶王樹就扎立在這段地埂上,頭號茶王不是虛名,樹齡形貌都卓然超拔,樹高有七八米,葉片濃密樹蓬大得七八個人上去都被遮得看不見人影,頭號茶王主干圍徑達212厘米,兩人才能合抱,從主干又分出12個分枝,大的兩個分枝圍徑已超過160厘米,比一些獨棵的500年樹齡的古茶樹的主干還要大,真是茶王風范霸氣咄咄。
這棵頭號茶王不僅長著10多枝粗老的岔枝,還長著幾百根又細又長又軟的藤條枝,藤條枝上葉片為中葉、葉片背后絨毛很少,研究茶樹品種的專家們應該去看看這棵頭號茶王,研究一下它到底屬于什么品種。
劉家村百年左右的茶樹數(shù)不清,300年以上的古茶樹保存下來的還有上百棵,這些300年以上的古茶樹幾乎全都對著大尖山主峰,當年種下這些茶樹的人莫不是相信茶樹與大尖山有神靈相通,以茶祭山,以茶通神。劉家村現(xiàn)有22戶人家,幾乎都是漢族、大多姓劉,漢族村民們說,他們遷來這里才有5代,他的祖輩遷來之時,這里住著幾戶倮倮人,茶王樹和大楊梅樹是倮倮人種下的。
劉家村海拔1800米,在古代適合半農半牧的倮倮人居住,漢人沒遷入之前,有倮倮人在此居住,劉家村過去應該有過一個倮倮語的村名,劉家村的叫法不會超過150年,邦崴村委會與邦邁村委會今天仍是倮倮人居多,從《景東弊族自治縣民族志》可知,倮倮人是無量山的千年住民,邦崴河兩岸、邦邁河兩岸至少在明代中期還沒有漢人遷入。
從地理上看,川河、邦邁河、邦崴河、老倉河這四條河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將邦邁和邦崴的大部分地界合圍,在這個方圓幾十里封閉的地理單元里明代以前一定有個倮倮人的大部落,邦邁大樹附近的村寨一定住過一個倮倮人的首領,邦邁河流域、邦崴河流域曾經(jīng)是杰杰人單獨聚居的地方。本內容來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