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山訪問記》是編著了大型畫冊《中國普洱茶》并登上了孔明山頂“祭風臺”精準地繪出了古六大茶山地圖的鄭顯靜先生編著的。
1改土歸流與六大茶山
清代是普洱茶走向鼎盛達到“名重天下”的時期,改土歸流催生了流官政權(quán)普洱府,讓六大茶山成為普洱茶一百多年中盛衰起伏的大展臺。說到普洱茶的歷史,就不能不說車里宣慰司,如果不說,普洱茶歷史至少有三百年為空。
車里宣慰司是一百多年前西雙版納的稱呼,今西雙版納州全境加上今普洱市的思矛、六順、整董及老撾的勐烏、烏德等地1729年以前都是車里宣慰司的轄地。車里宣慰司的前身為車里路軍民總管府,是元朝中央朝廷于1293年在云南南部邊疆設立的一個土官自治地方政權(quán)。
從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開始,明中央朝廷將車里軍民總管府改為車里宣慰司,任命原勐泐地傣族首領為宣慰司的執(zhí)掌(西雙版納在元代以前稱勐泐國),明中央朝廷對車里宣慰司進行羈縻管理。元代的車里宣慰司有十二個版納,傣語稱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行政區(qū)。十二個版納瀾滄江東岸有六個版納,瀾滄江西岸有六個版納。瀾滄江西岸的六個版納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1950年止一直稱車里宣慰司。車里宣慰司作為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土司政權(quán),若從元朝的車里路軍民總管府算起,一茶存在了600多年。
車里宣慰司瀾滄江東岸的六個版納于1729年改土歸流后從車里宣慰司轄區(qū)劃出劃歸了普洱府。這兩個階段的轉(zhuǎn)折點便是改土歸流。改土歸流是這兩個政權(quán)發(fā)生改變、出現(xiàn)承接并存的起因和緣由,而六大茶山之所以被史籍反復記載與改土歸流有很大的關(guān)系。
改土歸流是清代中央朝廷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的一場最大的政治改革與經(jīng)濟改革運動,時間長達十年才結(jié)束。改土歸流就是封建中央要削弱少數(shù)民族首領、土司、土官們的各種權(quán)力,派中央朝廷委任的各位流官(主要是滿人、漢人、蒙古族人)來管理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與內(nèi)地相同的政權(quán)體制,改各地的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為府、州、縣、廳。
改土歸流的提出者實施者是鄂樂泰。他是滿洲鑲藍族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中舉人,雍正四年(1726年)任云貴總都,上任后開始對云貴地區(qū)進行改土歸流。因為中央政權(quán)必須對邊境地區(qū)有絕對的控制權(quán),這是穩(wěn)固邊疆的需要。
鄂爾泰在向雍正皇帝上疏時提出對車里宣慰司改土歸流的計劃是:江內(nèi)(瀾滄江以東),宜流不宜土,江外(瀾滄江以西)宜土不宜流。
如何對車里宣慰司江東六個版納改土歸流要找個借口,雍正六年的時候,江西漢商進莽枝山買茶,住在莽枝山小頭目麻布朋家,由于與麻布朋妻子有染,麻布朋回來后一怒之下殺了兩人。從清軍進入六大茶山擒拿麻布朋那天起,就宣告了清政府對車里宣慰司(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的大幕正式拉開。一樁風流事,成了普洱府登場的序曲。
鄂爾泰早有謀劃又借故生端的咬定是刀正彥在背后支持庇護麻布朋,要刀正彥捉交麻布朋。刀正彥是攸樂山下橄欖大土司,是車里宣慰刀金寶的叔父。雍正七年(1729年)夏天,刀正彥、麻布朋雙雙被押往昆明斬首,六大茶山戰(zhàn)事暫告結(jié)束。鄂爾泰宣布成立流官政權(quán)普洱府,將原來屬于車里宣慰司管轄的瀾滄江以東的普騰(普文)、勐臘、思茅、勐捧、勐烏、整董(六大茶山在整董內(nèi))六個版納劃歸普洱府直管。對改土歸流的歷史功過,史學家們歷來說法不一,但有幾點是比較明晰的,那就是鄂爾泰的改土歸流的主要目的是要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統(tǒng)治,清除地方割據(jù),要西南各少數(shù)民族完全臣服歸順,且通過改土歸流,清查田土,增加向中央朝廷交納的田稅貢賦。鄂爾泰在《改土歸流疏》中寫到:“為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賦稅,以靖地方事”。普洱府本來就是在高壓威攝、強服下成立的,普洱府成立不到三年,六大茶山便開始動亂。
普洱府成立時,車里宣慰司的十二個版納被劃走六個,但清政府卻沒有安排吸納原在車里宣慰司任職的任何一位大臣和官員進普洱府任職,于是,官逼民反的戰(zhàn)爭劇再一次上演。刀興國登高一喊,夷民起義火焰如干柴烈火燃燒起來,六大茶山、思茅、普洱、鎮(zhèn)沅、元江、他郎、哀牢山、無量山區(qū)域的各少數(shù)民族自改土歸流以來郁積在心中的抵觸和不滿情緒全部爆發(fā)出來。雍正十一年底(1733年)刀興國被俘斬首,滿族人尹繼善出任云貴總督。他下令撤銷思茅總茶店,改為執(zhí)“茶引”買賣茶葉。
雍正十三年(1735年),滇南少數(shù)民族的起義已完全平息,同年,云南茶法正式公布,普洱府的政權(quán)組織形式也作了調(diào)整,普洱府下轄三廳一縣一司,即思茅廳(六大茶山歸思茅廳)、威遠廳、他郎廳、寧洱縣、車里宣慰司。此時的車里宣慰司僅指瀾滄江以西的車里宣慰司的六個版納,瀾滄江西岸的這六個版納因沒有進行改土歸流,普洱府對它僅是羈縻管理。曹當齋“管理地方”時,不僅管理六大茶山,連勐臘至勐潤、勐捧邊境一線的軍事防衛(wèi)也由曹當齋負責。漢人在六大茶山占了優(yōu)勢,到清末民初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幾乎全部遷離六大茶山。
任何一項改革都有破有立,有得有失,但改土歸流在打破封閉、促推邊疆經(jīng)濟發(fā)展、提高社會生產(chǎn)方面還是有成就的。普洱茶從由車里宣慰司管理轉(zhuǎn)為由普洱府管理,茶葉買賣由土司壟斷茶商放貸轉(zhuǎn)變?yōu)槌?ldquo;茶引”購茶,進貢茶則由即貢緬王又貢天朝皇帝轉(zhuǎn)定為只貢天朝皇帝,六大茶山的茶園也不再僅歸土司所有,可買賣可出租,而茶法的頒布則保證了普洱茶的規(guī)范管理、計量統(tǒng)一,納稅準確,運銷有通,普洱府改變了普洱茶,提升了普洱茶,從乾隆初年開始到咸豐初年普洱茶持續(xù)興盛了一百多年,一個產(chǎn)業(yè)能持續(xù)輝煌一百多年,這在云南歷史上是少有的。
瀾滄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滇西、滇中、 而后輕輕慢慢的流經(jīng)西雙版納。在西比版納境內(nèi)的瀾滄江東岸,從景洪市的基諾鄉(xiāng)至勐臘縣易武鄉(xiāng)一百多公里長的地帶,古六大茶山。云南十多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用生命、用情感、以博大包容之心、堅韌不拔之志寫下了普洱茶歷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2倚邦茶山
倚邦是個最需要細讀細看的地方。不看懂倚邦,就不會明白普洱茶為何會“京師尤重之”。
倚邦茶山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從普洱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jīng)思茅、倚象、勐旺過補遠江(小黑江)便進入倚邦茶山,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南連蠻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東鄰漫撒(易武)茶山,習崆、架布、蠻松等子茶山皆在其范圍內(nèi)。倚邦茶山明代中期已茶園成片,有傣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基諾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此居住種茶。
倚邦茶山的中心大鎮(zhèn)是倚邦街,亦稱倚邦,明代稱磨臘倚邦,傣語意為有茶樹有水井的地方。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里(景洪)宣慰司劃分十二個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至清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從曹當齋開始,曹氏家族世襲管理倚邦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蠻磚茶山、近兩百年。
從乾隆初年至光緒初年,六大茶山和普洱茶一直呈現(xiàn)著繁榮的景象,這與普洱府的成立有關(guān)。六大茶山自普洱府成立后便成為貢茶的的采辦地,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倚邦的曹當齋出任六大茶山的最高長官,倚邦的蠻松茶被指定為皇帝的專用茶。攸樂同知撤至思茅后,清政府任命曹當齋管理六大茶山,曹當齋走上了歷史舞臺,成為六大茶山的最高管理者和貢茶采辦官。
茶葉是茶山民眾的生活所依,茶葉能為清政府增加稅源,茶業(yè)還是清政府控制邊疆的政治杠桿,茶業(yè)興,夷民才能安居樂業(yè),邊疆才能穩(wěn)定。曹當齋以他卓越的管理才能和施政能力為改土歸流普洱府成立后六大茶山茶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建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到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園至少已達2萬畝以上,一片又一片的茶園從補遠江邊一直接到習崆山,曼拱、蠻松、習崆、架布成為大茶村,茶園圍村,倚邦作為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貢茶主辦地比其他茶山領先步入輝煌,。倚邦有三條石板街:正街、石屏街、蠻松街,曹當齋管理六大茶山三十八年,六十大壽時,六大茶山的各族民眾送給他一塊“六山一老”的大匾,曹氏家族在乾隆年間兩次得到乾隆皇帝的敕命。19世紀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滇西發(fā)生了戰(zhàn)亂,滇南產(chǎn)的茶無法運進西藩、西藏。1895年,西雙版納的土地“兩烏”又被法國人割占,普洱茶內(nèi)外銷路被阻,六大茶山開始衰落,倚邦隨之而衰,曹氏家族也日趨走向敗落。
進入民國,六大茶山的茶葉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已移向了易武,倚邦人口減半,但還有慶太號、盛欲號、元昌號、惠民號、宋云號、鴻昌號、楊聘號、升義舉、慶豐號等十來家茶號,據(jù)資料分析,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號。1942年,已經(jīng)十分贏弱的倚邦再遭厄運,攸樂人起義攻進了倚邦,戰(zhàn)火將倚邦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筑就的古鎮(zhèn),無數(shù)精美的建筑全部化為灰燼。至今倚邦也僅有30來戶人家,大多為茶商的后裔,他們守護著補祖宗的茶園不愿離去。
3攸樂茶山
攸樂茶山位于今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基諾鄉(xiāng)境內(nèi),隔補遠江(小黑江)與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攸樂茶山是基諾族的世居地,基諾族過去稱攸樂人,云南的一些民族學家考證,攸樂人與哈尼族、彝族有族源關(guān)系,東漢前已遷入云南,攸樂人公元九世紀已進入西雙版納,一千多年前,攸樂人便開始在補遠江(小黑江)兩岸種茶。清代以前補遠江兩岸還有佤族、補過人等居住。攸樂茶山明朝中期至少已有茶園四千畝以上,至今在龍帕村、巴來村留下的兩千多畝古茶樹其樹圍大多超過100厘米。攸樂茶山離瀾滄江很近,瀾滄江對岸是車里宣慰司,沿江而下便是東南亞各國。
1729年攸樂同知設立時,攸樂山已有36個村寨,人口上萬,與今時的情況差不多。攸樂同知管轄的地域“東至南掌國(老撾)界七百五十五里,西至孟連界六百里,南至車里(景洪)界九十五里,北至思茅界四百四十二里”,即東西寬一千三百五十五里,南北寬五百三十七里。(1735年)時清政府才不得不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廳。普洱府成立后,攸樂山便被指定為貢茶采辦地之一。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云南每年征稅銀達九百六十兩。
清代二百年間,攸樂山?jīng)]有茶莊,攸樂人不做七子餅茶,但攸樂人會做竹筒茶和茶膏。茶膏就是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的烏爹泥,巴普寨(巴坡)的攸樂人曾制作過。制法是將茶葉搗碎放入竹筒中,兩頭塞緊,埋入土中一兩個月,然后取出熬汁、攤晾成塊狀,做好的茶膏顏色烏潤漆亮,內(nèi)服可治霍亂、嗝食、傷風、咳嗽,外用可消腫化膿,普洱府送到京城的貢茶中便有茶膏。
民國時期,攸樂山的茶葉主要由易武楊安元壟斷,楊安元有個副手叫邱引才,人稱“老邱”,邱引才常駐攸樂山收茶。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六大茶山茶業(yè)衰退,以茶為主要經(jīng)濟收入的攸樂人生活更加窮困。
此時,由于楊安元在攸樂山收茶時因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引起攸樂人的憤怒,后終因楊安元的恃勢無理而引起的事端成了1941年攸樂人起義的導火線。1941年12月,攸樂人聯(lián)絡瑤族、哈尼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舉行抗暴起義,兩年的戰(zhàn)亂,使攸樂山經(jīng)濟、社會受到嚴重挫傷,但到20世經(jīng)70年代,保存下來的成片古茶園仍有三千畝左右。如今攸樂山的茶園面積已位居六大茶山之首,古老的攸樂山正在重新崛起。
4莽枝茶山
莽枝茶山緊連革登茶山和孔明山,面積比倚邦茶山小比革登茶山稍大,莽枝茶山元代以前已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等居住,莽枝茶山至少在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shù)民族有莽枝山居住種茶,莽枝山在古代是交通較為方便的地方。莽枝山西南面是補遠江(小黑江),江對面是攸樂山,順著補遠江上可到勐侖補遠江在勐侖匯入瀾滄江,從莽枝山乘船或竹筏可下東南亞各國。清康熙初年,莽枝茶山的牛滾塘已是六大茶山北部重要的茶葉集散地。說普洱茶就得說普洱府,說普洱府就得從改土歸流和莽枝茶山說起。雍正六年(1728年),一伙江西籍茶商到莽枝山販茶,住在莽枝茶山小頭人麻布朋家中,這伙人中有一人行為不檢,至死麻布朋殺死妻子和那位漢商,漢商們不思已過反而聯(lián)名寫狀向省府誣告麻布朋“劫商害民”,牛滾塘事件的發(fā)生,使鄂爾泰看到對六大茶山強行改土歸流的時機到了,他在靜觀刀正顏的態(tài)度。
當時莽枝茶山是車里橄欖壩大土司刀正彥的領地,雍正七年七月,鄂爾泰宣布成立普洱府,車里宣慰司讓出瀾滄江以東的普騰、勐臘、思茅、勐捧、勐烏、整董六個版納劃歸普洱府,六大茶山屬版納整董的范圍,順理成章地便歸入了普洱府,這便是先有牛滾塘后有普洱府之說的由來。倚邦的曹當齋坐上了六大茶山總管的位置,在曹當齋的調(diào)撫下,茶山終于恢復了寧靜。從乾隆初年開始,莽枝茶山和其他五個茶山一道逐步走向太平、安穩(wěn)、興旺、繁盛。乾隆初年實行了“茶引”制,到乾隆后期和嘉慶年間莽枝茶山人口過萬,牛滾塘已成為大街聲,有四百多戶人家,其中回族近百戶,乾隆至咸豐年間是莽枝茶山最興盛的時期,今天莽枝大寨有片草坪仍叫跑馬場。
莽枝山茶村接茶村,從莽枝大寨往東走兩公時便是紅土坡村,紅土坡村也有很多古茶園,從紅土坡往西走一個小時便是曼丫老寨,現(xiàn)在都還保留有幾百畝古茶園。莽枝茶山過去有上萬畝的茶園,從曼丫、紅土坡、莽枝大寨、秧林寨到牛滾塘,江西灣、s形的山梁上有十多公里長,牛滾塘的山梁上至今還有一條三米深的古道,這便是當年馬幫踩出來的。到了1950年牛滾塘也僅有七八戶人家。莽枝茶山還有許多成林成片的古茶園,主要分布在秧林、紅土坡、曼丫、江西灣、等老村寨,有的古茶樹已長到十多米高。莽枝茶山的江西灣還有不少古茶樹。
5革登茶山
革登茶山在倚邦茶山和莽枝茶山之間,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革登為布朗語,意為很高的地方,從地名便知革登曾有過布朗族居住過。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雖然面積最小,但因離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樹,因而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氣。六大茶山的少數(shù)民族認為,是孔明教他們種的茶樹,他們感恩孔明,將孔明山看作是孔明的化身。在革登茶山的新酒房和茶王樹梁子看孔明山,山形看上去很像頭戴道冠的孔明頭像,“孔明”的正面對著革登老寨,右耳則對著茶王樹梁子。
據(jù)說那棵茶王樹一年可摘鮮葉五擔。茶王樹就在“孔明”身邊,茶山人認為這棵茶王樹是孔明所種,所以每年春茶開摘前,幾個茶山的茶農(nóng)都要趕來拜茶王樹祭孔明。那棵被載入史冊的茶王樹民國初年枯死,如今留下一個樹坑,樹坑周圍長著不少小茶樹,是茶王樹留下的“子孫”。茶王樹梁子坡腳便是酒房村,新酒房村已沒有茶樹,現(xiàn)在二十多戶人家,家家會烤酒。與新酒房村隔條山溝遙相對望的便是革登老寨,革登老寨處在一座小山的頂部,在古代是個易守難攻之地。革登老寨過去有幾百畝茶園現(xiàn)已毀完,已看不見茶樹。
革登茶山道光年以前有上萬畝的茶園,茶園往東從革登老寨接到倚邦的習崆山,往西接到莽枝山的牛滾塘,在習崆山與革登山的交界處有片地叫火燒茶園,那是當年崆人與革登人爭茶園時留下的地名。革登茶山的衰落和莽枝茶山的戰(zhàn)亂有些關(guān)系,到了清末民初,革登老寨已無人居住,現(xiàn)已變成一片耕地,地里到處都是碎瓷片。
革登離倚邦有四五十公里,革登茶山還有一個古寨叫阿卡寨,過去是哈尼人居住?,F(xiàn)叫新發(fā)寨。新發(fā)寨在茶王樹梁子的西邊,離新酒房只有三四公里,新發(fā)寨過去有幾百畝茶園,現(xiàn)僅剩幾十畝。直蚌和茶房一帶現(xiàn)還保存有三四百畝古茶園。革登山茶山的茶苦澀很淡,湯色很清,味回甜,當年易武同慶號老板劉葵光經(jīng)常向邵三祝買茶葉。
6蠻磚茶山
蠻磚茶山東接易武,北連倚邦,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清代有茶園萬畝以上,從磨者河邊到曼林山頂六十里路溝溝壑壑都是茶。曼莊、曼林、曼適、八總寨過去都是大茶村,各村產(chǎn)茶都在2000擔以上。曼林的古茶園目前在勐臘縣境內(nèi)的五個茶山中保存得最好,有1000多畝成片的古茶園,其茶樹樹圍大多在100厘米以上。
蠻磚茶山茶園多但茶號少,清末民初易武的茶號都到蠻磚茶山買原料,蠻磚茶農(nóng)說:“易武七子餅一半是蠻磚茶。”曼林寨是蠻磚茶山茶園最多的寨,曼莊村是蠻磚茶山的中心大寨和人口最多的村。
曼林寨在蠻磚茶山的峰頂,海拔1700米,曼林的古茶樹圍超過100厘米的非常多,曼林離基諾山(攸樂茶山)很近,曼林山下是勐侖壩,六大茶山改土歸流后清政府在曼林駐過兵,設過汛站。
曼林寨現(xiàn)在有30多戶人家,有漢族、彝族、基諾族。清代,曼林的茶由思茅和宣威的馬幫來馱,民國年間,曼林茶大多由易武的楊安元收購,楊安元賣給易武茶號的茶都是散茶。從曼林往北走是攸樂山,往南走3個小時便到曼莊,曼林到曼莊一百年前有一條很寬的路,是馬幫馱茶走的路。蠻磚茶山史話最多的當數(shù)曼莊村,從明朝末年至清朝末年,蠻磚茶山的茶葉集散地和中心大鎮(zhèn)便在曼莊。據(jù)說諸葛亮當年來到六大茶山時,在曼莊埋下了一塊鐵磚,于是這里就稱做埋磚,后又演繹為蠻磚;另一種說法為傣語,傣語中曼莊的意思是大寨子、中心之村,因曼莊過去是土司頭人們經(jīng)常聚集開會商議解決各種事務的地方,故稱曼莊。曼莊有個大碑,刻著“蠻磚為六大茶山之一”的文字。這塊碑上關(guān)于六大茶山地名的記載,比清人檀萃所撰的《滇海虞衡志》中六大茶山地名的記載早57年。
清代曼莊有三大家族,分別為豐家、衛(wèi)家、權(quán)家。豐家在曼莊風光了一百多年。其興旺時期也是蠻磚茶山興旺的時期。至今曼莊村的地上仍到處散落著清代的十分精美的石刻石雕,可看出昔日的輝煌。曼莊的衰退除了豐家的因素,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疫病。
民國八年(1919年)左右,外寨的茶農(nóng)遷進曼莊,其中之一便有楊聘號的老板楊聘三。楊朝珍(楊聘三)和老二楊泗珍長住曼莊收購原料,原料收好后用馬馱到倚邦,老三楊儒珍(楊幼樓)在倚邦加工七子餅茶;秋冬兩季楊朝珍、楊儒珍又租牛和馬將七子餅茶馱到越南萊州出售,所以楊聘號茶莊實際是楊氏三兄弟合辦的。如今海外還有兩餅楊聘號的茶,茶里還壓著小飛票,可能是楊聘三寫的。
7易武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六大茶山東部,緊靠中老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是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大的茶山,它包括易武正山、漫撒茶山、曼臘茶山在內(nèi),因面積較大也有人將易武茶山稱為易武茶區(qū)。“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半”居六大茶山首位。清朝道光年間《普洱府志》中漫撒換為易武,茶山地名的更換折射出各茶山的興衰和茶葉加工、交易中心的轉(zhuǎn)移。
易武地名為傣語,意為“美女蛇居住之地”因易武有個花蛇洞地名由此而得。易武在唐代屬南詔銀生節(jié)度管轄,元代屬車里軍民宣慰司,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里宣慰將其轄地劃分為十二個版納時,易武與倚邦、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版納整董。易武漫撒山現(xiàn)在還保存有幾十畝樹圍超過105米,樹高達20多米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估計樹齡已超過千年為濮人所種。時至今日,易武人講話仍是石屏腔。易武街、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彎弓、曼臘、曼乃村村有關(guān)帝廟,他們將關(guān)圣公忠、義、仁、勇的高尚品格作為自己立身、立德、立言的準則。
六大茶山的各個關(guān)帝廟中都建有孔明殿,并尊孔明為茶祖。1897年清政府在易武設海關(guān),從民國初年到30年代易武街、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樹幾個村寨就有茶號20多家。較大的有同慶號(莊主劉葵光)、同昌號(莊主黃備武)、乾利貞(袁謙祿等四位股東)同興號(莊主向質(zhì)卿)、泰來祥(莊主黃衛(wèi)中)、福元昌(莊主余福生)、同泰昌(莊主朱寶官)。
易武正山的古茶樹(曼秀)
從易武到麻黑寨將近10公里,看不見壩子,全是山。易武人習慣將這一段稱為易武正山,從易武至普洱的運茶古道在山中蜿蜒,古村寨、古茶園分布在古道的兩邊,曼秀、落水洞、麻黑是這條路上有名的大茶村。曼秀離易武街僅3公里,民國三十年代還是茶園圍寨,易武人黃衛(wèi)中在曼秀開了一個茶號叫泰來祥。舊時,易武人都知道,黃家錢多,劉家(同慶號家族)勢大。易武人也會永遠記得泰來祥號。
易武正山的古茶村(落水洞)
從曼秀往前行3公里便是落水洞村,落水洞村無論今天還是過去都被古茶園圍著,村子坐落在兩個小山梁子之間狹長的地上,一條四季不干的小溪從村子中間流出,從地理環(huán)境看古時落水洞便是一個適合建寨定居的地方。離落水洞不遠還有陳家凹子村、鄭家梁子村,三個村的茶園相接連,舉目是茶園。易武人說,落水洞的茶芽頭肥、毫又亮,用來做七子餅的蓋面茶最好,所以落水洞的茶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價格都高。陳家凹子、鄭家梁子從村名便知是陳姓、鄭姓聚居的村子,麻黑寨何姓居多,落水洞村則多數(shù)人家姓高。抗戰(zhàn)以前落水洞還有50多戶人家,僅高姓就占了一半。易武人都知曉的東和祥茶號清末的老板是高會有,除了高會有這一系,落水洞高家還有一大戶高文啟。陳璽在勐海的業(yè)績和名氣傳回易武。
易武正山的古茶村(麻黑)
從落水洞村順著古道往前走3公里,便到了易武古茶園最多的村寨---麻黑寨。整個寨子被山圍著也被茶園圍著,從易武至普洱的運茶大道從麻黑寨邊通過,解放前麻黑寨又稱大路邊?,F(xiàn)在僅有20多戶人家,但七十年前卻是個大寨子,至1935年間還住有50多戶人家。1920年-1938年間麻黑有四家茶號,分別是楊有祿(茶號名不祥)、何金誠(成興昌)、張正鴻(鴻慶號)、胡發(fā)興(興順祥),保金城、胡發(fā)興解放前當過麻黑的鄉(xiāng)長,何家、胡家是麻黑寨 最有錢的兩姓人家。
20世紀40年代,那年頭六大茶山的男人們要有銀子、有底子、有面子才娶到到石屏、思茅、普洱等地的漢家女子為妻,經(jīng)濟狀況差的男子一般都在茶山娶個夷女為妻。
易武彎弓和漫撒
從易武街順著古道往北行,經(jīng)麻黑寨、大漆樹村便到漫撒茶山。溫撒茶山緊接易武正山,兩山的分界線在麻黑寨。漫撒山是易武的老茶區(qū),六大茶山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樹便在漫撒的黃竹蓬、一扇磨一帶。“彎弓過去有四百多戶人家,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彎弓分為漢族寨、回族寨。彎弓大寨光緒末年時已無人居住,茶園破壞較為來重,燒毀太多,現(xiàn)已看不到成片的茶林。從彎弓向西走一個多小時,翻過一個山頭便是漫撒老街,也稱漫撒大寨或漫撒,站在老街的小山包上眺望,便可看到遠處的倚邦茶山、蠻磚茶山、莽枝茶山、易武老街。漫撒普桑河上游一扇磨附近生長著幾十畝千年古茶園,其茶樹樹圍已超過150厘米,這片茶園是六大茶山中最老的茶園。
漫撒茶園多,10多公里長的山梁都是茶,時年街上住戶有300多戶,年產(chǎn)七子餅茶四千多擔。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漫撒僅剩50戶人家,熱鬧喧沸了一百多年的漫撒變得蕭寂冷清。新編著的普洱府志里六大茶山的排名中沒有了漫撒而有了易武。
易武曼臘茶山
從漫撒往北走30公里便是張家灣,從張家灣再往前5公里便到曼臘大寨,茶山人習慣將這一帶稱為曼臘茶山。張家灣由丁家寨、高家沖、徐家梁子、張家灣四個小寨組成,清朝時期四個寨子的茶園連成一片,有五六千畝之多。茶樹有大葉茶、小葉茶,還有紫芽茶。這些品種如今還保存下來很多,是六大茶山茶樹品種最多的茶園。
張家灣離老撾很近,走路一個多小時便到中老界碑,與張家灣相鄰的老撾的孟烏、烏德1895年以前是中國領土,那里也有一些茶園??箲?zhàn)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村寨的茶商去越南萊州都要從張家灣出去,張家灣是馬幫、牛幫歇晌休整的地點,從張家灣到萊州10來天路程,茶到萊州后上船沿水路到海防,再從海防轉(zhuǎn)香港、廣州。張家灣民國初年最大的茶號是陳云號,老板陳石云,人稱陳半山,曼臘茶山一半的茶園都姓陳。茶山人都說,易武有劉葵光,曼臘有陳石云:一個鎮(zhèn)南,一個蓋北。1933年,趙國傳開了一個茶號,名新盛利茶號。開始時是替同慶號加工七子餅,后趙國傳自己去萊州推銷自家的茶,銷路很好。張家灣的張喬壽抗戰(zhàn)以前也做過茶,茶號名為張震號,規(guī)模不大,張喬壽留下的茶號印章還在其后人手里。張家灣還有一個名人叫楊春喬,楊春喬住在張家灣的丁家寨,他也開過茶號,但茶號名不祥。
曼臘茶山最大的寨子是曼臘大寨,人們習慣稱大寨。河對岸便是另一個村叫小寨,光緒初年大寨還有200多戶人家,小寨也有100多戶人家,民國初年大寨有七八家茶號,最大的茶號是同云號,老板李其卓。1936年以前,同云號一年要賣200多擔茶至萊州。大寨三十年前已遷空無人,曼臘茶山還有一個古村叫曼乃,過去很興旺,興盛時有200多戶人家,由三個寨子組成:舊廟、老街、新寨。曼乃是六大茶山通往整董、勐烈(江城)的要道,從倚邦去老撾、越南也要經(jīng)過曼乃。此地清末民初有四個個茶號:其中天順祥、仁和祥、德順祥為胡氏家族所開。曼臘茶山最遠的山寨是倮得老寨,從曼乃去倮得老寨還得翻三座山走四五個小時的路,它是六大茶山北部的制高點,站在倮得老寨的塔桂山上可以俯瞰易武茶山、倚邦茶山、景洪壩、勐養(yǎng)壩、整董及兩人烏。1895年“兩烏”土地被法國人割去后,倮得土司走向衰敗。曼乃老寨中心的大青樹要11個人才圍得過來,大青樹下曾是人們唱歌跳舞的地方。
8車里宣慰司歷史不該忘記
1895年是云南人悲痛的歲月,更是車里宣慰刀承恩傷心的歲月,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盛氣凌人的法國人強迫清政府在賣國條約上簽了字。這一年與易武茶山和曼臘茶山相連的勐烏、烏得被 法國人割去。從那以后刀承恩和士兵們哭跪的地方有了一個令人傷感的名字--望鄉(xiāng)臺。清朝結(jié)束民國成立時,車里宣慰司將自己管轄的六個版納連同這片地地上的的茶園完完整整的交給了民國政府,刀承恩先生于歷史有恩。
車里宣慰司的尾聲
1927年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撤消改為縣制,西雙版納瀾滄江以西分設車里縣、佛??h、南嶠縣、臨江區(qū)、瀾滄江以東設鎮(zhèn)越縣、象明縣、普文縣、六順縣。
1956年西雙版納完成和平協(xié)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土司制度徹底結(jié)束,車里宣慰司也宣告結(jié)束。車里宣慰司從明洪十七年(1384年)至1956年為止共存了572年。若加上元代的車里路軍民總管府,車里宣慰司作為一個地方土司政權(quán)共存在了653年。
9普洱府成立前,“普洱茶”一詞已有史書記載
先說普洱這個地名何時有的,普洱(今寧洱)在宋代大理國時期和元代稱為步日部和普日,明洪武15年(1382年)明朝軍隊平定云南,洪武17年(1384年)明朝廷將當時處于元江傣族土司那氏控制下的普日劃歸了車里宣慰司,1834年后普日改稱為普耳,明萬歷年普耳再改為普洱。在《元江府志》里記的六大茶山分別為莽枝山、格登山、攸樂山、倚邦山、蠻磚山、駕部山并記下這六山在“城西南九百里普洱界俱產(chǎn)普洱茶。這本元江府志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刻本,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1660年-1664年間甚至1660年之前”普洱茶“的稱法已在民間流行,只是沒有記入志書而已。
10普洱貢茶
自普洱府成立后,六大茶山便被指定為貢茶采辦地,云南布政司每年撥一千兩銀置辦貢茶。銀子撥到思茅廳,再轉(zhuǎn)撥到倚邦、易武。每年二月采細而白的毛尖做貢茶,從史料分析,貢茶的茶菁在六大茶山采購,而貢茶的深加工和成型及包裝則在普洱府。貢茶分為八個規(guī)格,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還有瓶裝的芽茶、蕊茶、匣裝的茶膏。
其中四兩重的團茶又稱女兒茶,其原料全由茶山未婚少女們采摘,在普洱府送的貢茶中曼松茶是特級茶,曼松茶湯色清亮,苦澀味淡,清香回甜,無茶垢,茶尖還能在水中直立,是六大茶山所有茶中最耐看、最上口的茶。據(jù)說,曼松貢茶是僅供皇上一人享用或供皇上送禮用。
11倚邦惠民號茶莊
倚邦惠民號茶莊乃鄭惠民先生1926年創(chuàng)建,他出生于倚邦街,祖籍為云南石屏人。鄭家祖上乾隆年間便到六大茶山做貿(mào)易。鄭惠民于1913年畢業(yè)于普洱省立師范學校,與李拂一先生為同班同學。
12倚邦升義祥茶號
倚邦升義祥茶號大約建于1932年,莊主向升平(又名向壽三),畢業(yè)于普洱省立師范學校,是倚邦的四位俊才之一。
13易武老茶號--同慶號
易武在清代后期和民國初期是云南最大的茶葉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曾經(jīng)有過二十個茶號,時至今日在海外價格最高的普洱茶仍是易武老茶號抗戰(zhàn)以前制作的七子餅茶。”選料精細,加工認真,包裝精美“是八十年前東南亞僑商對同慶號茶品的評價。有的說同慶號建于雍正四年:有的說建于雍正七年;有的說同慶號1736年(乾隆元年)開始在易武設立毛茶加工廠。熟悉的人都知道,同慶號留有二張商標在世上,一張是紅色的龍馬商標,一張是藍色的雙獅商標。壓有紅色龍馬商標的七子餅茶現(xiàn)香港有人珍藏著幾餅,那茶應當是抗戰(zhàn)以前運到香港的,估量它為同慶號1911年-1938年之間制作的茶。龍馬商標和雙獅商標在許多海內(nèi)外茶葉刊物上登過,在紅色龍馬商標上同慶號的主人非常清楚的告訴大家,同慶號當時已有百年歷史。同慶號應該是劉葵光的爺爺劉鎮(zhèn)襄始創(chuàng)的,時間大約在1820年左右。1900-1920年左右應該是同慶號發(fā)展最為迅猛的時期,成為易武也是云南最大的茶號。
石屏縣城的老人們把楊家、劉家都稱為同慶號。劉、楊兩家的合作大約從1895年左右開始,同慶號在1895年-1937年間曾出現(xiàn)過三個名稱,一為同慶老號,一為同慶號,一為楊記同慶號,同慶號使用過的藍色雙獅旗商標上面寫著:總發(fā)行云南石屏同慶號、制造廠易武同慶號”。這便是劉楊兩家當年合作的見證。
1910-1930年是同慶號最鼎盛的時期,同慶號當時的產(chǎn)量應該不低于2000擔。人們不應該忘記的是,同慶號的光輝中應該有他的亮色。易武同慶號、石屏同慶號兩塊銅制的號匾都在1958年的大煉鋼鐵中化為紅水,劉家、楊家的兒女們都因同慶號受盡磨難,最后都告別易武出外謀生。如今,同慶號這塊金商標已被精明的商家注冊。
14乾利貞茶號
乾利貞茶號早期叫陳利貞茶號,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陳姓老板在倚邦創(chuàng)建,清同治初年曾停業(yè),同治四年(1865年)江西人趙開乾復開,改名乾利貞。“乾”為易經(jīng)中的第一卦,“利”宜也、吉也,“貞”正也、固也,乾利貞這個茶號名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取名人有很深的儒學功底。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趙家遷往易武,乾利貞茶號也遷往易武。1910年,乾利貞茶號已換主人,茶號名前多了個袁字稱袁乾利,估計袁謙祿(袁嘉碧)此時已接手。進入民國后乾利貞曾和宋聘號合營,后不知為何股東變?yōu)樵t祿、劉子輝、劉幼清、傅鴻文四位,乾利貞茶號是易武四大茶號之一,民國時期在易武有加工坊,在石屏有總發(fā)行。1940-1945年因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乾利貞茶號曾停做了幾年茶,1946年抗戰(zhàn)結(jié)束后,劉子輝走通了易武至泰國米賽的商道,乾利貞又做了兩年茶。
12福元昌茶號
易武福元昌茶號與倚邦元昌號有承接關(guān)系,元昌號原是倚邦崔姓人家經(jīng)營,崔家衰落后元昌號茶號幾易其主,倚邦黃性人家也接手做過,后因黃家失火,茶號再轉(zhuǎn)。1926年左右,易武余福生買下元昌號,改為福元昌。余福生生于1903年,其長子余世高已年過80,余福生的堂弟余昌榮解放前是易武的包茶高手,如今市場上出現(xiàn)了打著百年福元昌招牌的貢茶餅,我肯定的說,那是贗品。試問,1903年出生的余福生如何趕得上為慈禧太后、光緒皇帝做貢茶?
16易武安樂號茶莊
說起安樂號莊主李開基,易武家喻戶曉,易武人尊稱李開基為李大先爺。清嘉慶初年,李開基的父親李祖培便往返于思茅、石屏一帶經(jīng)商,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李祖培便在易武買下部分山地建茶園。易武從乾隆初年開始便是普洱貢茶的采辦地,普洱府每年都派官員、撥官銀采辦貢茶。李開基作為吏部的修職官對貢茶的采辦、官銀的使用,官員的言行都有詢查和監(jiān)督的權(quán)力。光緒十八年,李開基創(chuàng)辦“安樂號”茶莊,開始制作餅茶、磚茶、團茶等,產(chǎn)品銷至越南萊州及東南亞各國。
17大清國的國標茶---七子餅茶
六大茶山在清代和民國初年有幾十個茶號,這些茶號加工和銷售的茶品幾乎都是七子餅茶。七子餅茶在清代至民國初年一直是普洱茶的標志產(chǎn)品,送往西蕃、銷往海外的普洱茶大多為七子餅茶。七子餅茶的出現(xiàn)與兩百多年前普洱府的成立和云南茶法的頒布有直接關(guān)系。七兩為一圓(餅),七圓(餅)為一筒,一筒重四十九兩。這種規(guī)格、形狀、包裝是清政府頒布的云南茶法所規(guī)定,《大清會典》、《普洱府志》中都有記載。
七子餅茶從普洱府成立至清咸豐年主要銷西蕃(今四川省涼山一帶)和西藏,清咸豐年至同治年間滇西發(fā)生杜文秀起義,六大茶山通往大理、麗江、西蕃、西藏的運茶商道受阻,六大茶山產(chǎn)制的七子餅茶主要銷路轉(zhuǎn)向,大量銷往東南亞各國。
18茶山新綠
六大茶山自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茶葉外銷路斷,茶業(yè)一落千丈,上萬的茶商、茶農(nóng)遷出茶山,到1949年年底,整個六大茶山人口剩一萬,大部分茶園撂荒。倚邦、曼拱過去曾是從思茅進茶山的第一街門,現(xiàn)在卻成了最偏僻、最深藏的小村,直到2000年土公路才通至倚邦、曼拱、牛滾塘等村。六大茶山的茶業(yè)衰退六十多年一直沒能復興,1939年民國政府在瀾滄江西岸的勐海建立了大型機械化茶廠,西雙版納的茶葉加工和貿(mào)易重心移向勐海。至20世經(jīng)80年代初整個茶山剩下的古茶園僅存1萬多畝。20世經(jīng)80年代末,云南茶葉在國內(nèi)外總體有些回升,各地小茶廠增多,對茶葉原料需求上升。在大環(huán)境的推動下,易武鄉(xiāng)、象明鄉(xiāng)、基諾鄉(xiāng)開始建筑新茶園,易武鄉(xiāng)建立新茶園4000多畝,基諾鄉(xiāng)建新茶園5000多畝,象明也建了3000多畝,新茶園建成進入采摘期不久,恰遇云南茶葉在國內(nèi)外市場上又出現(xiàn)下滑,六大茶山的茶業(yè)沒能重振起來。
時光流轉(zhuǎn)到20世經(jīng)末,香港的茶樓又翻出了六七十前六大茶山老茶號制作的七子餅茶,一些茶商將這些老茶當作能喝的古董進行炒賣。于是人們把目光又重新投向普洱茶的原產(chǎn)地七子餅茶的故鄉(xiāng)古六大茶山,易武、倚邦成了愛普洱茶的人們尋根探源的地方。1998年有個別中國臺灣和香港的茶商和愛茶之人進入六大茶山,他們來尋老茶莊茶餅,也來尋普洱茶的歷史文化。1998年起便有個別香港、臺灣商人請易武的張毅先生為他們加工七子餅茶。1999年昌泰茶業(yè)的陳世懷先生也進易武辦茶廠,加工易昌號七子餅茶。
2000年以后,易武的何天能、何天強、周永清、何惠仙,象明鄉(xiāng)的權(quán)存安、王梓先、衛(wèi)成新等具有超前眼光的茶山人開始恢復制作七子餅茶,隨后一些老茶莊的后人也重新打出祖上的茶號牌子。
2004年以來,在收茶的季節(jié)里,易武街上天天都能聽到外省人的口音,偏僻的象明鄉(xiāng)已不沉寂,目前已有十多家農(nóng)戶加工七子餅茶,產(chǎn)品大部分銷往中國港臺地區(qū)。基諾鄉(xiāng)由于交通比易武和象明方便,已有外地人在那里建起了中型機械化茶葉加工廠,昆明一些茶葉公司也進六大茶山收原料,整個六大茶山的茶葉價格正在漸漸上升。
2005年3月在云南省政協(xié)文史委、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等多家單位、部門的專家、學者們的倡議下,中國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勐臘縣勐侖中科院熱帶植物園召開。古六大茶山沉寂了60多年后終于迎來了最喜慶、最閃光的日子。2005年6月易武又被榮列為云南省首批特色旅游城鎮(zhèn)。
每一個地區(qū),代表了一種文化,茶是實體,可以喝到摸到看到,文化只能用心去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