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有很深遠的關(guān)系,幾千年來三教文化與茶文化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其原因是茶文化深厚而悠久,有清、靜、和、雅的特性,有最大的包容性。所以佛教傳入中國才能以茶為載體與儒、道很好的和諧相處并互相滲透,相互影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近年來,儒、釋、道共同提出了中國茶道的核心:“正、清、和、雅”。“正”是儒家的浩然正氣,中庸之道;“清”是道家的清風道骨;“和”是佛家的一團和氣,眾生平等;“雅”是茶的和甘清香的雅氣。這就把儒、釋、道的主張組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
㈠儒家與茶
中國從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之后,儒家的哲學(xué)思想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形成了知識分子的核心。以至“儒”字成了知識分子的代名詞。今天仍對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稱“儒”。如有文化的商人稱“儒商”,有文化、有教養(yǎng)的人稱“儒雅”。幾千年來,儒家的思想規(guī)范著中華兒女的言行?!墩撜Z》、《中庸》、《易經(jīng)》、《孟子》、《荀子》等成了重要的國學(xué)。
㈡佛教與茶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chǎn)生于印度,創(chuàng)始于釋迦牟尼。在公元前2年(漢衰帝元壽元年)從西域大月氏國使臣伊存來漢始傳中國。當時正是西漢沒落,需要一種助力,得以接收。到南北朝時期,南天竺僧達摩來到梁國,當時梁武帝的南朝重道教,佛教也是重義理,所以達摩在南朝難以立足,便跑到北朝傳播禪學(xué)。使北方的禪學(xué)逐漸發(fā)展起來。達摩禪宗在中國傳到第五代弘忍,門徒已達5000多人,弘忍想選繼承人,門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語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說:“你到了佛門門口,還沒有入門,再去想來。”這時有一位臼米的行者慧能過來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弘忍認為這空無的觀念更高一籌,慧能應(yīng)該成中國禪宗第六代傳入,但神秀不讓,慧能只好去了南方,從此禪宗分為南北派,到隋唐時期發(fā)展到鼎盛,形成多種佛教宗派。
㈢道教與茶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派,起源先秦,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老子提出了道為萬物之根本,他認為道不僅是無形、無狀的形而上本體,而且是天地萬物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莊子繼承發(fā)展了老子的觀點,提出了道德修養(yǎng)要體道、得道,實現(xiàn)與道合一的至道境界。戰(zhàn)國末年相呂不韋主持編撰的《呂氏春秋》,以道家為主旨,以太一(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規(guī)律、政治倫理原則。到西漢黃老學(xué)派和《淮南子》以道家為宗,繼承和發(fā)展老子道本體論、天道自然和無為而治的思想,提出了道同太虛的思想,認為道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本源和自然規(guī)律?;茨贤鮿㈤L主持編撰的《淮南子》就是漢初道家的理論。魏晉玄學(xué)實際上就是新道家學(xué)說,以《周易》、《老子》、《莊子》三玄為經(jīng)典。以討論有無、本末為中心。玄學(xué)家們即繼承了先秦道家的自然無為,漢初黃老道無為無不為的思想又吸收了儒家關(guān)于道為自然、社會規(guī)律和仁義道德的含義。魏晉以后道家合于道教,不再以獨立的學(xué)派而存在,成為了統(tǒng)一的道教。
三大教派在中國會合,如何能夠長期共存,互相包容,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喜歡茶,從茶文化中得到了認同。茶用什么把儒、釋、道聯(lián)系到一起呢?茶有四大特性吸引了他們。
1、茶性靜,靜為茶之性,茶用靜統(tǒng)合儒、釋、道
儒家以靜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以虛靜之態(tài)作為人與自然萬物溝通智慧渠道。儒家提倡以茶勵志,以茶品味人生。儒家認為中國人性格就像茶,清醒、理智、平和。茶能使人親而不亂,嗜而敬之,品茶的結(jié)果使人沉靜,使人能冷靜地而面對現(xiàn)實,這與儒家倡導(dǎo)的“中庸”、“仁”、“禮”思想相吻合,這些都是儒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的思想。
北宋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的審美觀就是“閑和、嚴靜、趣遠”的高遠境界,這里的“靜”與“和”結(jié)合在一起就是儒家的“靜”。北宋理學(xué)家程顥在詩中寫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以靜觀之態(tài)與四時萬物(包括眾人)溝通,這是典型的儒家觀察事物的態(tài)度和辦法。茶恰恰是儒家追求“靜”的平臺。茶性主靜。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講:“茶之萬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這是儒家常以品茶致靜的理念。
靜在佛學(xu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禪學(xué)為梵文的音譯,其意就是“靜慮”。禪宗追求的就是在“靜慮”中頓悟,以靜坐的方式排出一切雜念,專心致志的默誦佛經(jīng),一直到領(lǐng)悟佛法的真諦。佛教將“戒定慧”三字作為修持的基礎(chǔ),戒是戒惡修善,慧是被惑證真,而定就是惜緣靜慮。凈空法師曾指出:“佛法的修學(xué)沒有別的,就是恢復(fù)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而已。要怎么樣才能恢復(fù)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靜下來,要定下來,才能恢復(fù)。”品茶能定心致靜,歷代僧人都以飲茶坐禪,趙州和尚從諗就有“喫茶去”的禪語。
靜更是道家的重要范疇,他們把“靜”看成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zhì)特征。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之明,所以道家主張去雜念而得內(nèi)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境也”?!肚f子》還說:“靜則制怒,靜則除煩,靜則除熱,靜則定意,靜則養(yǎng)生。”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將它看作是一種功夫,是一種修養(yǎng)。道家不論是養(yǎng)生還是修養(yǎng)都離不開以茶致靜。
茶有靜的特性,她生長在深山密林中,不講出人頭地,靜靜的生長,默默的奉獻于人類。品茶能使人去煩致靜。儒、釋、道都需要這種靜,因此都愿意品茶取靜。所以,茶之性---靜,成了儒、釋、道三大教派的共同追求,茶就成了統(tǒng)合三家的平臺,都唯茶是求。
2、茶性和,和為茶之魂,茶用魂統(tǒng)領(lǐng)儒、釋、道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中”指的是不偏不倚,無過而不及。“和”是指不同事物或?qū)α⑹挛锏暮椭C統(tǒng)一,它涉及世間萬物,也涉及生活實踐中的各個領(lǐng)域而擴展到極為廣泛的文化范疇,其內(nèi)涵極為豐富,主要包括了中和、和諧、和平、和易、和樂、和緩、和煦、和藹、和暢、和光、和好、和解、和美、和睦、和氣、和洽、和善、和悅等等。“和”是在儒家文人腦中根深蒂固的。儒家認為只有“中庸”“和諧”國民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才能“五行協(xié)調(diào)”。恰恰茶文化的核心,茶的魂就是“和”。
“和”在佛學(xué)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佛學(xué)強調(diào)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時,倡導(dǎo)和誠處世的倫理。主張世人和睦相處,和誠相愛,人人平等,一團和氣。《無量經(jīng)》中講:“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nèi)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五燈會元》中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后三碗茶。”還有趙州和尚趙諗?shù)?ldquo;喫茶去”,都反映了僧人離不開茶,于是就形成了“茶禪一味”。
“和”也是道家哲學(xué)的重要思想。老子《道德經(jīng)》指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家認為人與自然界萬物都是陰陽兩氣相而生,本為一體,其性必然親和。道家的“和”注重強調(diào)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要“法天順地”,將自己容于大自然中,追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
道家的陰陽五行說也正巧與茶文化的金(燒水的茶器為金,器為茶之父)木(茶為南方之嘉木)水(水為茶之母,茶性發(fā)于水)火(火煮茶香,有火才能烹茶)土(土為灶,灶生火,火煮茶)相對應(yīng)相統(tǒng)一。
茶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茶本身就是綠色和平的飲料,生長在深山,與世無爭。人們常說酒(白酒)是英雄好漢的飲料,咖啡是紳士的飲料,而茶是君子的飲料,只有茶是“君子”,平和。所以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說“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宋代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飲茶能“致清道和”,當代茶葉專家提出飲茶能使人“清靜和雅”。中國茶葉傳到日本,日本人提出飲茶能使人“和敬清寂”。傳到韓國,他們則提出飲茶可以“和敬儉真”。
茶文化中的和,正是儒、釋、道一生所追求的。
3、茶性“清”,清為茶之廉,茶用廉聚合了儒、釋、道三家。
茶性主清,綠色,清香,清雅,清心,清湯綠葉,清茶一杯,清,代表著儉樸、清廉。飲茶“五碗肌骨清”,這些都是儒、釋、道所追求的。
儒家提倡清正廉潔,它的核心就是“清”,清才能正,才能廉,才能潔身自好。這與孔子提的“中庸”、“仁”、“義”、“禮”、“智”、“信”相吻合,所以儒家以茶為“清心”、“清醒”、“清廉”(清茶一杯為廉)以茶品人生,認為中國人的性格就像茶。
僧家,歷來以茶清身,以茶去煩而清靜,清醒,清心,所以僧人坐禪、誦經(jīng)都離不開茶,以茶逐睡,使神志清醒,以茶清心悟道。唐代高僧皎然詩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道家更是把“清”視為道家修煉的核心。老子曰:“天得一清”。胡應(yīng)麟曰:“清者,超凡絕俗謂清”。所謂清風道骨,清風飄逸都是道家所修煉的成就。道家都把飲茶當做“輕身換骨”成仙的靈丹妙藥。南北朝著名道家陶弘景在《雜錄》中說:“苦茶輕身換骨,昔日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天臺記》中也記載:“丹丘出大名,服之化羽。”皎然在詩中說:“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浙江四明山中的大嵐山就有“丹丘獲大茗”,飲之成仙的故事。道家哲學(xué)中主張“五行”,而茶文化中就蘊藏著“五行”說:“茶器為金,茶為木,泉為水,炭為火,灶為土”。因此道士非常喜歡煮水泡茶,飲茶修行。
4、茶性雅,雅為茶之韻,茶用韻吸引儒、釋、道。
雅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她在“靜”與“和”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種氣質(zhì),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神韻。“雅”包含著高尚、文明、美好、規(guī)范、正確。
茶是一種高雅之物,潔身、包容,能伸能屈,志堅不移。飲之為雅,視為君子,“茶事高雅”,倡和致靜。所以儒、釋、道都樂意參與茶事,品茶修身,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高雅之士。
雅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所以儒家許多著作都喜歡以“雅”取名,如《廣雅》、《爾雅》等。也喜歡用“雅”來形容人和事,如將文人稱為雅士,將高雅的事情稱為雅意,將高興的事稱為雅興,將品茗藝術(shù)稱為雅尚。趙佶的《大觀茶論》中說:“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唐末劉亮在《茶十德》中也說:“以茶可雅志”。雅志是一種理想。而儒家的雅志是為人處世要勵志圖強。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修身就要誠其意、正其心、格其物。也就是說人要成才,做大貢獻要有志向,要有道德,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強健的身體,頑強的意志。茶,正蘊藏著這種儒家追求。茶,生長在深山大樹下,有頑強的生存機能,鮮葉被采下經(jīng)揉搓,火炒,被卷曲,精血耗盡,打入冷宮而不見天日,一旦出世,泡在熱水中就即刻現(xiàn)出青春,芽葉伸展,飄游在人世中,放出芬芳,惠澤于人類。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嗎?所以儒家提出“茶如人生”,品茶品人生,“以茶立雅志”,“以茶惠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