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認為,風靡世界的抹茶是日本的專屬。日本的抹茶產業(yè)發(fā)展相當龐大,除了直接飲用外,還被廣泛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y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抹茶是由中國人發(fā)明。
將茶葉碾成粉末飲用一直是中國古代飲茶的主要方式。在唐宋,漢人把抹茶傳入日本,日本人將品茶與宗教哲學、社會道德、品行修養(yǎng)融為一體,飲茶上升到“道”的高度。當然,日本人也承認他們的抹茶來自中國。
在唐朝,人們就發(fā)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到了宋朝更發(fā)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斗茶方法:把團茶擊成小塊,再碾成細末,篩出茶末,取兩錢末放入燙好的茶盞,注入沸水,泛起湯花品嘗色、香、味,佳者為上。到了明代,人們改用茶葉沖泡喝湯。中國抹茶道遂告失傳,形成歷史斷代。
抹茶在中國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說是因為明代的茶葉已從奢侈品變成普羅大眾的日常飲品,茶葉的過剩導致喝茶的成本大大降低。人們覺得用茶磨輾碎茶葉太費事,直接曬干沖泡更為方便直接。有人說是因為漢人奢侈浪費陋習導致抹茶文化的消失。當時權貴認為“奢侈炫富”才是高大上,大把大把地更換茶葉沏茶,主人家的富有和豪氣才能顯現(xiàn)出來,相比較茶葉,抹茶顯得太小家子氣。也有人說,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fā)展。明太祖朱元璋罷造龍團后,團茶、餅茶逐漸消失,所以抹茶也在這個時候開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抹茶是中國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重新興盛有多大的可能性呢?那還是讓那聰明的商人,用獨特的眼光和手段來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