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是人生一樂,這是夏衍老人的一句名言。從古至今,茶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保健必需。從唐朝茶圣陸羽《茶經(jīng)》,到當代茶圣吳覺農的茶學思想,從法門寺的茶道,到中國茶葉學會成立39周年,茶話會列入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的一種活動,越來越證明茶為國飲。茶已作為一種飲料被開發(fā),冰紅茶、袋泡茶果茶等,已經(jīng)脫離原來煮茶的范圍,更便捷。“茶多酚”的提煉,使人們更加喜歡喝茶。專家介紹茶多酚是黃酮化合物的復合體,能防治很多疾**。多酚結構決定它的抗氧化和強烈的生理活性??梢郧宄杂苫拘匝趸铮瑓⑴c調節(jié)反映酶sod\gsh-px等活性。對治療心血管、癌癥、防衰老、美容等有明顯效果。
如今飲茶已不拘于形式,而在內容和目的。貴在出新。綠茶、烏龍茶被人們所喜愛,日本人推廣罐裝烏龍茶,每月在日本人的家中儲放的茶飲料達到2.7億罐,臺灣的泡沫茶充斥著大陸市場。什么時候我們國家領導人的會議桌上,擺的不再是礦泉水,而是色澤碧綠、香味濃郁的灌裝茶,普通百姓在街頭隨時喝上罐裝茶,那就是茶文化的升華。目前,100多個國家有飲茶習慣。在英國、日本、中東、東南亞、北非等許多國家已經(jīng)是不可一日無茶。茶文化是東方文明的象征,通過茶葉的消費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消費水平。我國由過去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生產(chǎn),到成立茶廠,規(guī)模生產(chǎn),帶動茶農科教相結合,打出名茶品牌。
以茶敬客,是我國傳統(tǒng)禮節(jié),早在晉代,吳興太守陸納便開以茶和果品招待貴賓的先河。唐朝發(fā)展為茶宴,宋沿唐風,宋徽宗趙佶常賜茶宴于群臣,浙江寺僧經(jīng)常舉行茶宴,徑山茶宴傳入日本,日本茶道由此緣起。法門寺這座千年古剎,位于渭河之北,岐山之陽,周文王、武王、成王等帝王統(tǒng)治中國300年的姬族,推翻紂王,繁衍生息的土地上。1987年發(fā)現(xiàn)法門寺地宮中,不僅有釋迦牟尼的指骨舍利,還包括奉獻于佛祖的茶具----唐僖宗的御用珍品。人們不禁遐想,唐皇高坐閣臺,手持長矛的御林軍衛(wèi)士分立兩旁,臺前宮女載歌載舞,儼然大唐盛圖。這時“宣茶博士上殿”,身著綠衣的茶博士指揮一批侍女,焚香賞器,煎茶獻茶(肯定是貢茶),逐漸展示光閃閃的宮廷茶具,那是一派祥和。如今,陜西歌舞團就表演:“宮廷侍女斗茶”、“黃帝賜茶”、“清明茶道”。
我國的土特茶葉,成為美國、日本、英國、法國、香港等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離不開的進口產(chǎn)品。其中銷往非洲的占35%;亞洲33%;歐洲15%;美洲15%;大洋洲2%。魯迅說過:“會喝茶,喝好茶,是一種幸福”。茶越新越好,酒越陳越濃。貴妃要吃荔枝,玄宗要喝新茶。日本人愛喝綠茶,歐美人喜歡紅茶。飲茶以客少為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四人正好,五人煩躁,六人喧鬧,七人雅趣大減,八人就不是談天,主題分散。茶隨墨緣,趣滿庭軒,平靜心態(tài),一生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