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禮教及其“中庸之道”、“中和”哲學(xué)或“中”的境界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無不體現(xiàn)了這種精神。
茶之為物,最為高貴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須相應(yīng)的純潔平和。可以說在漫長的茶文化歷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覺貫徹并追求的某種哲理境界和審美情趣;這在諸多的文化典籍如《爾雅》、《禮記》、《晏子春秋》、《華陽國志》、《桐君錄》、《博物志》、《凡將篇》等內(nèi)容中,都有所體現(xiàn);而在《茶經(jīng)》等茶文化專著中,也同樣貫注了這種精神。
無論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說,還是宋徽宗的“致清導(dǎo)和”說,還是陸羽的“精行儉德”說,都有著中庸之道的深刻內(nèi)涵。實際上,我們以上所講儒家茶文化注重人格思想,所謂高雅、淡潔、雅志、廉儉等等,都是儒家茶人將中庸、和諧引入茶文化的前提準備,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實現(xiàn)中庸之道,高度的個人修養(yǎng)才能導(dǎo)致社會的完美和諧。因此,儒家茶人認為飲茶可自省、審己,清醒看待自己,正確對待他人等等,也都是中和思想的基本條件,它和“中和”原則組成了一條完整的思想邏輯鏈。通過飲茶,營造一個強化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的空間,這簡直是一種絕妙的想法,然而它卻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實的理想。儒家是人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種平和、儒雅、謙恭的形象人世的,而茶文化這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卻比其他任何形態(tài)的文化都更能具體而實在地造就這種精神和形象。這難道不能說明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嗎?難道不能說明儒教茶文化對整個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貢獻嗎?
無庸諱言,儒家茶文化代表著一種中庸、和諧、積極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間蘊含的寬容平和與絕不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恰恰是人類的個體之間、社群之間、文化之間、宗教之間、種族之間、姓別之間、地域之間、語言之間、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處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宇宙?zhèn)惱怼⑸缛簜惱砗腿说涝瓌t。能以清茶一杯,體現(xiàn)這些原則,加強這些原則,這豈不是一幅儒學(xué)的天地中和境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