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喝起武夷巖茶,大家都贊不絕口,茶湯之醇厚回甘,叫人難以忘懷。“喝了武夷山的巖茶,其他的茶都不再想喝,好像沒有味道了。”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一生只愛喝巖茶,這是他對巖茶最長情的告白。那么都說武夷巖茶好,武夷巖茶的好到底從何而來?到底是什么,讓它迷住了這么多人?一直以來眾說紛紜。那么究竟什么才是一泡好的武夷巖茶?評判的標準又是什么?筆者一一為大家解答。
武夷巖茶最早被人稱頌可追溯到南朝時期,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唐朝孫樵的《送茶與焦刑部書》,將武夷茶比擬為“晚甘侯”。宋代,在范仲淹、蘇東坡、歐陽修、蘇軾、蔡襄、朱熹等人士的稱頌之下,武夷巖茶逐步名揚天下。元代專設御茶園,千載貢茶文化,使武夷巖茶品質益精,影響日大,為世人所青睞。
晚清名人梁章鉅將武夷巖茶特征概括為“香、清、甘、活”四字。
他在《歸田瑣記》中記載道:“余嘗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觀中,每與靜參羽士夜談茶事。靜參謂茶名有四等,茶品有四等。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尤凡品也。再等而上,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钪蛔?,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乎!然亦必淪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信息。”并慨嘆,“此等語,聞所未聞”,“恐陸鴻漸《茶經》未曾夢及此矣”,認為連茶圣陸羽都未必有如此高明的見解。
今人則把巖韻歸納為更加簡練的四個字:巖骨、花香。
有人據此認為一款好的武夷巖茶首先要香氣明顯,即這款茶干茶和泡開后要香;其次香氣不管是濃郁還是馥郁,滋味要清爽、要無明顯雜味異味、苦澀味;再次要有回甘,經久耐泡,最佳者“八泡有余香、九泡有余味”;還有,湯色透亮干凈無雜質;葉底要活;兼具這幾點的才是好的武夷巖茶。
也有人認為一款好的武夷巖茶應該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即“天氣好,品種好,技術好”,三者缺一不可。
但也有人認為“技術不行,再好的山場都沒用!”即便是半巖的山場,如果技術過硬,做出的茶也是極好的。因此,一泡好茶,關鍵在人,離不開精湛的制茶技術,和拼配技術。從育種、栽培、采摘、制作、審評、檢驗、貯運都需要嚴格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