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稱 垂榆 拉丁名 ulmus pumilavar pendula
別 名 垂枝榆
科 榆科
屬 榆屬
產(chǎn)地分布:1974年新疆林業(yè)廳組織林業(yè)科技人員,在甘肅省境內(nèi)采集種條引種到新疆,次年嫁接繁殖試驗成功。是從我國廣為栽培的白榆中選出的栽培品種。
形態(tài)特征:落葉小喬木。單葉互生,橢圓狀窄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9厘米,基部偏斜,葉緣具單鋸齒。枝條柔軟、細長下垂、生長快、自然造型好、樹冠豐滿,花先葉開放。翅果近圓形。
生長習性:喜光,抗干旱、耐鹽堿、耐土壤瘠薄,耐旱,耐寒,-35℃無凍梢。不耐水濕。根系發(fā)達,對有害氣體有較強的抗性。
園林用途:樹干形通直,枝條下垂西長柔軟,樹冠呈圓形蓬松,形態(tài)優(yōu)美,適合作庭院觀賞、公路、道路行道樹綠化,是園林綠化栽植的優(yōu)良觀賞樹種。
繁殖培育:垂枝榆繁殖多采用白榆作砧木進行枝接和芽接。3月下旬至4月可進行皮下枝接,6月用當年新生芽嫁接。不論是枝接還是芽接,只要先處理好砧木接穗,認真操作,加強養(yǎng)護管理均可成活。定植后根據(jù)枝條生長快、耐修剪的特點,整形修枝進行造型。對株距小、空間少的植株通過綁扎,抑強促弱,糾正偏冠,使枝條均勻下垂生長。當垂枝接近地面時,從離地面30至50厘米處周圍剪齊,其外形如同一個綠色圓柱體,很有特色。
嫁接方法:
在5月中下旬,樹液已開始流動,離皮的情況下,選用插皮接,它是枝接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多用于高接換頭。
1. 砧木的處理:
將準備嫁接的白榆在要求的位置鋸斷或剪斷,斷面要與枝干垂直,截口要用刀削平,以利愈合,并且抹去砧木上其它萌芽。
2. 接穗的處理:
把接穗削成長2~3cm的長削面,如果接穗粗,削面稍長些。在長削面的背面削成1cm左右的削面,使下端稍尖,形成一個楔形,接穗留2~3個芽,接穗削成厚度在0 3~0 5cm,最好每個削面都一刀削成。接穗隨接隨削,以防風干。
3. 嫁接:
將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的木質(zhì)部和皮層之間,長削面緊貼砧木木質(zhì)部,然后用塑料條綁縛,要求綁緊(防止接穗脫落或松動;防止嫁接處風干;防止雨水滲入)。同時,春穗需套袋,減弱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