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葉蜂(mesonurarufonotarohwer),屬膜翅目葉蜂科。分布于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西及四川等省(區(qū))。此蟲年發(fā)生代數多,成蟲飛翔力強,所以為害期長,為害范圍廣。它既為害幼苗,也為害林木。苗圃內的香樟苗,常常被成片吃光,當年生幼苗受害重的即枯死,幼樹受害則上部嫩葉被吃光,形成禿枝。林木樹冠上部嫩葉也常被食盡,嚴重影響樹木生長,特別是高生長,使香樟分叉低,分叉多,枝條叢生。
蟲體特征:
成蟲:雌蟲體長7~10mm,翅展18~20mm;雄蟲體長6~8mm,翅展14~16mm。頭黑色,觸角絲狀,共9節(jié),基部二節(jié)極短,中胸發(fā)達,棕黃色,后緣呈三角形,上有“x”形凹紋。翅膜質透明,脈明晰可見。足淺黃色,腿節(jié)(大部分)、后脛和跗節(jié)黑褐色。腹部藍黑色,有光澤。
卵:長圓形,微彎曲,長1mm左右,乳白色,有光澤,產于葉肉內。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15~18mm,頭黑色,體淡綠色,全身多皺紋,胸部及第1~2腹節(jié)背面密生黑色小點,胸足黑色間有淡綠色斑紋。
蛹:長7.5~10mm,淡黃色,復眼黑色,外被長卵圓形黑褐繭。
發(fā)生規(guī)律:樟葉蜂在江西、廣東一年發(fā)生1~3代,浙江、四川為1~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內結繭越冬。由于樟葉蜂幼蟲在繭內有滯育現(xiàn)象,第一代老熟幼蟲入土結繭后,有的滯育到次年再繼續(xù)發(fā)育繁殖;有的則正常化蛹,當年繼續(xù)繁殖后代。因此在同一地區(qū),一年內完成的世代數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