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料記載和出土的文物來看,中國的盆景起源于漢晉時代。
有關(guān)中國盆景的起源,在學(xué)術(shù)界曾經(jīng)有過爭論。不過,從河北望都出土的東漢墓的壁畫上能看到一具長著六枝紅花的圓盆,它的口兒有沿,和今天種花的瓦盆相似,下邊還有方形的架座,可以說它是一件為觀賞用的盆栽植物。此外,在西安中堡村盛唐墓出土的唐三彩硯,底部是一具平扁的淺盆,前半留作水池,后半群峰環(huán)立,如同屏障,山上還有樹木和小烏,這件只有18厘米高的陶硯,展示在人們眼前的是湖水與遙山,行家們認為這個物件反映了當時的盆景藝術(shù),現(xiàn)在的“山水盆景”可以溯源于此。
到了唐宋時代,中國的盆景藝術(shù)已經(jīng)有了很高的造詣,唐人馬贄在記事珠>一書中說: “王維以黃瓷斗貯蘭惠,養(yǎng)以琦石,累年彌盛”。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通音樂,精繪畫,晚年隱居藍田輞川,可以說是唐代盆景大家。唐詩中,有許多優(yōu)美的詩來誦盆景之妙趣,如白居易的詩: “煙萃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云根。風(fēng)氣通巖穴,苔文護洞門。三峰具體小,應(yīng)是華山孫。”宋代的蘇東墑.是玩翁景的高手,他以《雙石>詩可知盆景的雅趣: “夢時良是覺是非,汲井埋盆故自癡。但見玉峰橫大白,便從烏近絕峨眉。秋風(fēng)與作煙之急,晚日令涵草木安。一點空明是何處?老人真欲住仇池。”元代的盆景,也被文人墨客稱之為“些子景”。什么叫“些子”呢?就是很小的意思。元末詩人丁鶴年有一首《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詩:“尺樹盆池曲檻前,志禪清興擬林泉。氣吞渤解波盈掬,勢壓崆峒石一拳。仿佛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
旁人莫訝胸襟隘,毫發(fā)從來立大干!”.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對盆景的理解,以小見大,氣吞渤海的波濤,到了盆景這兒,不過是淺淺的一掬水,勢壓崆峒的大山在盆景這兒,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拳頭。反過來說,從一掬水可以看到大海的波濤,觀拳頭大小的山石,可以品出雄奇的山岳。這正是盆景的魅力所在。盆景的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它之所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就因為它本身就是一種藝術(shù)。盆景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受文化背景和地理氣候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五大藝術(shù)流派:嶺南盆景,以廣州為中心,特點是蓄枝截干,注重樹木的根、干、枝的線條美。順其自然,宛若天開。
川派盆景,以咸都為中心,以蟠扎技藝為特長,注重立體空間構(gòu)圖,懸根露爪,古雅奇特。蘇派盆景,以蘇州為心,特點是以樹樁為主,直立微曲,粗扎細剪。揚派盆景,以揚州大中心,特點是自幼加工整形,枝無寸直,一寸三彎,盆中散布點石,相互襯托。海派盆景,以上海命名,樹樁自然流暢,形式規(guī)格多樣,富于變化,蒼古入畫,線條明快。
盆景主要分為樹樁盆景和山水盆景,這里的講兒多了,比如樹樁盆景,既講究藝術(shù)構(gòu)思和構(gòu)圖,也要講究栽培和剪接。樁景有規(guī)則型樁景和自然型樁景,規(guī)則型樁景有一定法式,如方拐法,對拐法,掉拐法,滾龍抱樁法,三彎九倒拐法。自然型樁景有單直干弍,雙直干式,一木多干式,叢林式,斜千式,臥干式,怡水式,懸崖式,迎風(fēng)式,俯枝式,附石式。盆景的植物有“四大家”、“七賢”、“十八學(xué)士”和草花“四雅”之說。“四大家”指出是金雀(錦雞兒)、黃楊、迎春、絨針柏。“七賢”指出是黃山松、纓絡(luò)柏、榆、楓、冬青、銀杏、雀梅。“十八學(xué)士”指的是桃、梅、虎刺、吉慶、枸杞、杜鵑、翠柏、木瓜、蠟梅南天竹、山茶、羅漢松、西府海棠、鳳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
桅子花。“草花四雅”為蘭、菊、水仙、菖蒲。
山水盆景是在淺口盆中,以山石造景,配植草木、點綴亭、橋、船等,模仿自然風(fēng)景的盆景。一般可分詩畫盆景和寫實盆景。有平面布景格式和立面布景格式。平面有一角式、開合式、犄角式、群峰聚散式、水圍式。立面有懸崖式、斜飛式、橫云式、鳥形式等等。講究立意,近景、中景和遠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