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泡茶和煎茶
泡茶有蓋碗茶、芝麻茶、芝麻豆子茶、芝麻姜鹽茶等。蓋碗茶,即用較好或名貴的細茶沖泡,一般用以招待有身份的男客和外來遠客。并以西瓜子或炒花生為茶點,酸碟是不用招待這類客人的。如湖南省原政協(xié)副主席楊第甫先生品了安化名茶“松針”吟詩道:“磁蓋輕移薄霧騰,碧羅龍井色香同。三巡飲過猶余味,口齒留芳數(shù)此盅。”芝麻茶,即細茶加芝麻沖泡。芝麻豆子茶,只是加入炒豆子或炒花生米。芝麻姜鹽茶,再加鹽漬姜絲而已,喝時略帶咸味。吃這類茶也有再撒上炒芝麻的,喝著香咸可口。梅山人家,一般常備有芝麻、豆子、姜絲。芝麻預先洗凈曬干,隨時食用。我的老伴,每日少不了要喝兩次芝麻姜鹽茶,客人來了多以此招待。每年鮮姜上市,她總要買十來斤,刮去皮后切絲鹽漬,然后曬干用磁壇裝好備用。原在安化老家時,那時大屋里住了四、五家人,每日到茶時(上午10時,下午4時左右)各家婦女就聚在一起喝泡茶,還喊上左鄰右舍的女人。她們是今日東家泡,明日西家泡,輪流為東。吃泡茶必有茶點,但沒有喜慶或來貴客那么齊備,只是隨便擺上三四樣粗茶點,如炒薯片玉米或花生瓜子,但總少不了有酸碟,這是婦女們最喜歡的,主人總讓大家吃個盡興。她們邊喝邊聊,這往往成了她們的新聞發(fā)布會或信息交流會,也是她們解決問題的場所。碰上不平的事,還就自己的道德標準加以評論。每次喝,沒兩個多鐘頭收不了場。她們說長道短,鬧鬧嚷嚷,嘻嘻哈哈,真是“三個堂客們當面鼓”,氣氛十分友好熱烈。但這種泡茶,在市鎮(zhèn)上一般男人少參與,偶爾碰上自然邀喝一碗或泡了給忙著的男人送去。在農(nóng)村婦女們比城里人還有癮。若是請了匠人,上午和下午的茶時都有喝,也邀男人參加。清人黃本驥《湖南方物志》云:“安化茶友善,楚中款客,三君者一有不至,無以為歡。”正是這種風氣。俗話說的“茶是草,客是寶,茶客不來不得了。”如此以茶待客,又說明梅山民風的純樸熱情。
煎茶,又稱大碗茶。煎茶多用陳年老紅茶。正如清代陶澍《詠安化茶》詩中寫的“茶成與商人,粗茶留自啜。”這種茶用一個專制側邊開口的蔑蔞裝著,長年吊在火炕上讓煙薰。煎茶時,取下一把茶葉洗靜后丟入開水中煎幾分鐘,倒入茶缸,供一兩天飲用。煎茶喝起來略帶香甜味,夏天飲很解渴。住在大路邊的人家,隨時讓過路客人到家飲用。解放前,安化山區(qū)幾乎沒有公路,出門就是兩條腿走路。渴了可隨意到路邊人家歇息喝茶。不分貧富貴賤,老幼婦孺或挑夫走卒,熱情的主人等客人在階沿剛坐定就送上了一碗紅彤彤的涼茶。如果客人未喝夠,還可自己進屋斟,直到喝夠。
煎茶,在冬天還專制有保溫的木桶,開茶倒入陶器包壺可在木桶內保溫十來個小時。包壺有大小不等,那時我家開著店子,包壺足可存入約30煎茶,以招待鄉(xiāng)下來購貨的顧客。壺,口小肚大底小,壺嘴從肚邊中部申出與壺口平齊,口邊有四耳用于提運。保溫木桶成園鼓形,底部架兩邊有軸,裝在茶架上,桶蓋上裝有活動的雕花橫木閂扶手,用以搬動茶桶斟茶,架上安有能擱好幾個茶杯的長形杯槽。瓦包壺放入木桶,周圍塞舊棉絮或稻草保溫。這種包壺,幾乎每家必備,成為梅山茶文化特有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