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元朝開始,茶葉制作改團茶為散茶炒青,出現(xiàn)了沖泡茶。散茶具色香味形于一體,其泡茶方法講究水質(zhì)、水溫和茶爐、茶具。斗茶品茗也是重茶香之清爽,重茶味之鮮醇。重茶形之美,重茶色之活。宋朝詩人袁牧曾生動的記述了這種飲茶趣聞:"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椽,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試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如此飲茶幽然瀟灑的清飲雅嘗的風(fēng)格逐漸而成,清飲雅嘗之風(fēng)進入庭園文化,使其琴棋書畫興味更濃。倘若伴以彈琴說唱,茶香味醇就更有回味。邊飲茶,邊對奕,清醒自在,可立不敗之地。人入茶境,浮想聯(lián)翩,書如其境,畫作如夢,妙不可言。
世上許多名作都與茶飲有緣,沖茶清飲簡便易行,既可自斟自飲,又可與人對飲相侃而談。于是茶之清飲容易同人們各種社會活動(政治、經(jīng)濟、文化)結(jié)緣,運用而生,走向大眾化。
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飲茶也從庭園家走出奔向社會、餐館、茶館、茶室無市沒有,甚至招待所、賓館每套房間和大小會議室都必備有茶。從餐桌茶飲到音樂茶座或是卡拉ok都可看見人們在津津有味地清飲侃談。特別是有名的廣東早茶,從"一盅兩件"的清飲茶敘到隨意小酌的茶點以至筵席歡宴,無處不是以茶敬客。時下在廣州、香港請人吃飯都以"請飲茶"邀稱為尚,過去早茶只是"一盅兩件三小時"專為"老頭"閑聊的角落,而今已成為男女老幼,攜男帶女,南北友人,中外賓客高朋滿座的殿堂,初來詐到,即可感受到茶香撲鼻的宜人氣息,隨席坐下就可看見琳瑯滿目的風(fēng)味小吃,誘人胃口,環(huán)視四周便可窺見或是一家老少歡聚一桌,或是團團一席的親朋聚會,或是男男女女各方人士在歡敘離別之情,談情說愛,基生意,交流信息談天說地,縱談天下大事,唧唧喳喳,就如百鳥歸巢,百鳳爭陽之勢,朝氣蓬勃,煞是一派好景象。其實這種景觀,改革開放以來,不僅是早市有,就是午間夜里,無論你走進哪個茶樓酒館可看到熱鬧非凡的茶市餐飲,以茶會友蔚然成風(fēng),趨于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