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由三部分組成,“人”處在“草”與“木”之間,對這樣一個漢字的臆測,讓我在無形之中由茶想到了禪,進而對“茶禪一味”有點兒朦朧的感覺了。
草木者,可以理解為大自然(古人也稱之為天),也可以理解為平凡的生命(因為容易想起“草木一秋”之說)。茶或生于深山,或生于幽谷,隨遇而安;人或生于鬧市,或生于僻壤,不一而足。嘉木靈草與肉身凡胎,形不同而神暗合;草木榮枯與人生寵辱,理相通而命不違。“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過茶便可以徐徐體會了。登臨舞榭歌臺也好,置身尋常巷陌也罷,或攜良友親朋,或邀清風(fēng)明月,沏一壺新茶,品幾分閑適,凝視繚繚輕煙,放眼悠悠白云,胸有丘壑,心無塵埃,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不就是夢寐以求的禪境么?此時此刻,茶就是禪,禪就是茶,茶亦非禪,禪亦非茶,這不是茶禪一味的境界么?
據(jù)說最先種茶的是僧人。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一來可以解決部分生計問題,二來可以借此修身養(yǎng)性。茶具有松身寧神及舒筋活氣諸多功效,打坐修禪,可借茶破睡提神、漸入佳境。因此,茶逐漸成為連接世俗與宗教的中介。茶需細(xì)品,禪需漸悟;茶追求清新自然,禪講究心無雜念……茶與禪之間有諸多神似的地方,因此茶的提純便伴隨著禪的升華。后來,茶流于民間,傳入境外,茶與禪的結(jié)合更為緊密,不同的茶文化被賦于更為豐富的“禪”意了。例如英國的“下午茶”強調(diào)紳士風(fēng)度,而日本的茶道則融入了民族精神。在中國,“禪”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禪”了,而是汲取了諸多流派的精華,如今的“禪”,早如釋家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