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南茗佳人2016年《景邁山500年》
行內(nèi)人說:做純料古樹,純屬給茶農(nóng)打工。做好了,是人家本來茶就好,做不好,丟的是自己的人和自己的品牌。只有做拼配,打出去才是自己的品牌。對于大多數(shù)正直和善良的茶商來說,珍視自己品牌和名譽勝于一切,因此,“珍惜生命,遠離純料”,便是自然的選擇。
以筆者的團隊做純料八年的歷程來說,的確非常艱難。純料古樹茶的辨識度非常高,對于懂行的人來說,真不真一目了然。一個真字,可以抹去99%的對手。稍有瑕疵,即被同行攻擊,所以頗有吃力不討好之感。太多人表示不了解,筆者為何把精力集中于這個明顯的紅海之下?利潤既薄,又易受人攻擊。何不直接從古樹拼配開始,讓人無法攻擊?這跟筆者的個性有關(guān)。
關(guān)于古樹拼配,筆者持審慎態(tài)度,首先,拼配都是同樣的原理,但特意強調(diào)古樹拼配,是因為目前情況下,古樹茶具有較高的品飲價值以及更高的食品安全性,成為了市場主流,而古樹茶拼配正是目前主流的做茶方式之一。
既然是配方,那如何保證配方的合理性,是一個大問題。純料茶無非是費心一點,去公認的名山名寨蹲守,正常工藝下,質(zhì)量差不了。拼配明顯復(fù)雜很多,配方需要考慮多種原料,以及合適的比例,明顯是不適合初創(chuàng)品牌來制作。
在了解無數(shù)基準原料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一個初步的配方,再不斷改進,隨著對新原料的了解深入,以及市場的不斷反饋、改進,最后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配方,少則需要3-5年,多則5-8年,才可形成經(jīng)典配方。這個是配方形成比較科學的過程。
至于某些時刻靈光一閃,把某些看似不可能的原料拼在一起,產(chǎn)生了獨特的滋味,這個也會有。但多見于長期沉浸在一個配方里,不斷思索,才有心得。這種頗具藝術(shù)性的時刻可能會出現(xiàn),但不應(yīng)該作為拼配的基本思想方法。
拼配的目的
第一點,拼配是彌補某些茶類明顯缺陷的做法。
舉例來說,某些茶香高而湯薄,有些茶香高而澀重,有些茶苦而回甘慢,把這些茶合理利用起來,揚長避短,取得1+1>2的效果,是拼配的目的。
第二點,拼配是為了滿足特定市場的特定需求。
一個明確的客戶需求舉例為:在200元一餅的條件下,古樹春茶制作,苦底重,回甘好,在廣東地區(qū),正常沖泡下,耐泡度在15-20泡左右。在這個條件下,就可以制作出相應(yīng)的產(chǎn)品。一個合理的市場需求,一定要明確價格。最佳拼配往往意味著,規(guī)定成本下的最佳效果的配方。不考慮成本的拼配不是合理的品牌。
拼配是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造與純料不同,拼配是一種創(chuàng)新;純料茶既然來自公認的名山名寨,天然就有了潛在的客戶群;而拼配茶既然是創(chuàng)新,意味著很大的市場風險。要讓消費者接受一個與眾不同口感的茶,推廣難度遠大于純料茶。
純料茶,消費者很容易認知真假并判斷市場價值;拼配茶抹殺了真假問題,同時也隱蔽了成本。這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決策成本。而作為商家,就要增加大量的體驗成本和營銷成本。市場的不確定性,構(gòu)成了拼配茶的高風險。商家拼配出的茶,一旦不被消費者認可,就是很大的庫存以及可能的資金鏈斷裂。
拼配的高門檻
很多人認為拼配茶門檻低,而實際上要實現(xiàn)好的拼配,門檻很高。
第一,基于龐大基準原料數(shù)據(jù)庫的精確認知。
精確認知少數(shù)幾種原料,那么你的拼配方案,可選擇面很窄,也就很難達到最佳效果。舉例來說,僅僅只了解布朗山的茶,那么你的拼配方案永遠只在布朗山里打轉(zhuǎn),拼配茶的風格和成本基本鎖定在一個范圍內(nèi);如果認知的范圍突破布朗山,突破勐海、西雙版納,放到整個茶區(qū),可選擇的基準原料就越多,制作出更好的拼配茶也就可以期待,性價比就會愈加突出。
粗略統(tǒng)計,云南有特色的山頭茶多達200余種,先不說拼配,研究透徹這200多種有特色的茶都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從認知3~5種茶就可以開始玩拼配,但要說達到最佳效果,沒有很長時間的認真工作,還是很難的。
第二,基準原料的精確性和穩(wěn)定性。
在研究一個拼配方案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蹲守在茶山,收鮮葉制作基準毛茶。然而當我們完成拼配方案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跟原來的基準方案相去甚遠。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規(guī)模拼配時,基準原料的品質(zhì)達不到試驗時的水準。茶農(nóng)或者初制所提供的原料前后大不一致。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則就是自建初制所,自收鮮葉加工,這就構(gòu)成了拼配茶的另一個高門檻。
第三,龐大的資金壓力。
拼配茶涉及到了不同茶區(qū)、不同季節(jié)、不同年份的原料,原料儲備周期短的在半年,長的3~5年,這都需要積壓很多資金。而在銷售環(huán)節(jié),拼配茶比純料茶需要更多的推廣成本,而且收效未必明顯。與純料茶天然具備知名度相比,拼配茶更需要年復(fù)一年的持續(xù)營銷。業(yè)界聞名的7581、7572等經(jīng)典拼配茶無一不是數(shù)十年、幾代茶人才積累出的拼配名牌,而班章、冰島、昔歸短短數(shù)年就成名,其中之難易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