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每一個人的成長,從一個紅綠茶不分的小白到一位評茶藝術(shù)大師,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愛上它之前,我們都認為它只是一片葉子。
是的,只是一片葉子而已。帶點顏色的葉子,紅的黃的綠的白的黑的,是什么顏色就是什么茶。沒有工藝,沒有產(chǎn)地,沒有品種。
在朋友無語的目光下,還是硬著頭皮說出:“這茶真好喝,很香。”似乎吝嗇于過多的形容。
有趣的是,茶有一種令人不覺深入的魅力。從道聽途說胡亂買茶開始:這款茶有蘭韻,買;這款茶是馬頭巖的,買;這款是明前的,買……
“大師制”也并不會去關(guān)心“大師”是什么人,興許是那個還俗的和尚,找了一處靜地,種了幾畝茶。
在愛好茶的路上,總要經(jīng)歷幾次。
敗家第一階段:
我們總是自認為找到了方法,也許是逛茶會,也許是出門蹭茶。
好消息是,在這個需要理由去交際的時代。只要稍稍留意,就可以在城市的某個角落發(fā)現(xiàn)一場場大大小小的茶會。
我在形形色色的茶會中嘗過了最好喝的茶,也試過最難喝的茶。認識了很多同樣的“愛茶者”,不得不說,行為是雅致的,但真的是很敗家的。
敗家第二階段:
我的金錢成功成為了一張張:飛機票、動車票、汽車票。
其實我已經(jīng)不愛買茶了,也不需要買了,但是我是有追求的,去原產(chǎn)地!
牛肉?我愛吃,我還愛喝牛肉,武夷山的高檔巖茶。
親溯原產(chǎn)地的路,我看盡所有風的顏色,隨時關(guān)注各處的天氣預報。多下一場雨我就知道今年這里的茶,估計不好賣了。
敗家第三階段:
開始對各類茶器感興趣,一把高仿顧景舟的壺?不滿足,我非得去收藏館見見顧景舟真壺的“尊容”。
之前的階段,怎么說也買了、囤了幾十斤形形色色的高檔茶。
在壺的面前,卻是如此一錢不值。
且不說顧景舟,如今的謝華,一把弓門提梁壺要30萬人民幣。按照一壺侍一茶原理,六大茶類都要享受到,得花上180w。
再比如主人杯,白瓷?不行,我要白玉杯,用過仿汝便會想著龍泉,買了玲瓏要建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喝茶敗家的路上,有我陪著你,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