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了《普洱茶生茶的越陳越香》,這期繼續(xù)講熟茶的越陳越香。陳香是很迷人的,很怡人的。我們當然對陳香有清晰的認知,才敢寫越陳越香。至于寫得好不好,透徹與否,只能說盡力而為。
陳香是個頗難表述的問題,說它難表述并不是現(xiàn)在的語言還達不到明晰的程度,而是無論講得怎么清晰,還是有絕大部分茶友聽了還是不明白。就像前文所說的,沒見過紅色的人,一定要見了紅色才會豁然明白,無論之前怎么聽說紅色,一樣的道理。
陳香不同于紅色,那么普遍,隨處可見。據我們了解,現(xiàn)今市場上的茶品能出陳香少之又少,可謂是可遇不可求。
但我們還是免為其難地要說。其一,陳香既然是普洱茶極為重要的概念。是不能回避,也不能繞過的。其二,茶友能知個大概,如果真的遇到了陳香,也能豁然明白。
我們說十年左右的純干倉生茶會出一點陳香味,這只能說原來的草青生澀味去掉,出了點木質的陳香味。其實這離真正的陳香是甚遠的。純干倉生茶要出陳香,大概要五、六十年吧!我們又不能不實話實說。說出這個數(shù)字,對于我們苦短的人生,是個頗可怕的數(shù)字。但如果為了快速的市場營銷,是不能說的。
在上篇的回帖中,說到鄧時海先生已不再說茶了,可能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吧。但老先生還是值得人尊重的。人不愿說假話,說真話又有所顧忌,最好的方法是沉默。自由是一種幸福,能自由地說真話更是一種幸福。人能自由是很難的,只要你進了權和利的圈套,就不再自由了。但人又自覺和不自覺地往那圈套鉆。......笑!或無語。
鄧時海先生,是現(xiàn)代普洱茶著書的第一人,也是最早把越陳越香寫進書的。從書中可看出老先生是懂茶的,也是說真話的。所以他的書二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也不會過時。他的書是普洱茶的一座豐碑。盡管他的書有認知和當時時代的局限性,因為懂茶和說真話,還有很多借鑒的作用。老先生沒有繼續(xù)研究普洱茶,說茶是一個遺憾。
純干倉陳香可能要對于喝過干凈號級茶,印級茶的人,才有這個認知。這種陳香是從干凈的印級茶才開始有的,我們圈中的茶友,說它是印味。說印味,不單是說陳香,還有干凈印級茶滋味,合起來說的。一群品飲過印級茶的茶友,一說到印味,就會心領神會,像說到心靈相通的某樣東西一樣。
如果是濕倉茶或熟茶能在較短時間出現(xiàn)這種陳香,時間大概也要二、三十年。因為我們喝到過八、九十年代濕過的生茶和干凈的熟茶,都會出現(xiàn)這種陳香味。
那么到底這種陳香味是怎么樣的呢?我們也只能作大概的陳述,況且各地的方言也不同,很難表述得清晰,令人人都明白。我們是地道的廣州西關人,普通話也不太會表達。要最精確地表述直觀的感覺,最好還是用本地方言。本地人,特別同一環(huán)境長大的人是最能明白。為更普遍,還是用普通話試一試吧,那種陳香,就像是以前粉刷白灰的屋子,很久沒有人住,打開門剛進去聞到的那股味,有點像灰堿香味,木質陳香味。但聞屋的那種味是刺鼻子的,難受,想吐。普洱茶的這種陳香是舒服,怡神,醒腦的,令人陶醉的。
濕倉茶和干倉茶的這種陳香是有區(qū)別的,濕倉茶會較濁,夾帶著草席濕一段時間,拿出來聞到的那股味。我們廣州話說的“糠味”,跟霉味也不同。普通話不知怎么說。會說的茶友代為表述一下。干倉茶會清、順,自然舒服些。所謂陳而不腐,還要新和鮮的感覺,這也是陳香的迷人之處了。但做倉做得好的濕倉茶,退倉也干凈,時間又長,兩者是非常接近的。
我們是非常能了解和包容濕倉茶的,也和喝濕倉茶的茶友喝過茶,喝過他們的茶品。好的濕倉茶也是一個特色,一旦忠愛了那股味道是終身不掉的。那股好的陳香味也是令人陶醉。
普洱茶應該對干倉茶和濕倉茶兼容并包的。干倉茶需要更漫長的時間。濕倉茶需要很好的技術和經驗,好的濕倉茶還是有欣賞性的。其實現(xiàn)在還是有人保留了做濕倉茶的傳統(tǒng),只不過不是市場的主流而已。有興趣的茶友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濕倉茶試試,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菜。
濕倉茶和干倉生、熟茶還是有區(qū)別的。我們先從熟茶說起吧。熟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發(fā)明的經過渥堆技術加快普洱茶陳化的技術。若不是幾年來的親身經驗實踐,是很難有較清晰的認知的。熟茶經過下水,渥堆,霉菌的作用發(fā)酵及起溫,可迅速去除生茶的草青生澀味,如發(fā)到九成熟以上,干爽后起堆,會起熟茶的陳香味。這種香味有類似上說的老茶陳香,但遠遠不是同一回事,還需要放,放很長時間才會出陳香。發(fā)得越熟的熟茶,陳香味越好,越容易在較短的時間放出陳香。
熟茶跟濕倉茶是有類似的。都是利用水,和濕度,起溫,加速茶的陳化,使其更快陳香。濕度越大,溫度越高,陳化越快。反之亦然。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魚和熊掌往往不能兼得的。濕度越大,溫度越高,雖陳化越快,但損失的茶質就越大。相反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就是為什么一些好的濕倉茶,由造倉到退倉到成品也要幾十年的時間。
濕倉的熟茶比濕倉的生茶更容易在更短時間出陳香,但內質肯定就不如生茶的。
同樣一個道理干倉的熟茶比干倉的生茶更容易在更短時間出陳香,但內質滋味肯定不如生茶。
同一的道理,濕倉生茶比干倉生茶更易在短時間出陳香,但內質滋味肯定不如干倉生茶。因為茶通過霉菌和升溫消掉了很多內質,生茶和熟茶的分子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不用科學實驗,茶友只要拿泡開的生、熟茶茶底對比一看就知道了。
我們說,干倉茶和濕倉茶;生茶、熟茶,不是同一回事,是有相應的茶品得以對比的。單就其陳香來說,可能區(qū)別不大。如果普洱茶只有陳香這個唯一的可欲性,我們只喝濕倉茶和熟茶就行了。但如果我們追求其豐富性,滋味,韻味,和兼而有的陳香,那么又不止只喝濕倉茶和熟茶了。追求豐富和完美是人類永恒的目標和方向。也許現(xiàn)在質好放到將來都干凈出來的茶品,要真的留給我們的子孫才能欣賞得到吧。
生茶的陳香是豐富的,熟茶的陳香是較單一的。茶友要品試比較正道又較為單純的陳香,可找一些放的干凈二十年以上的熟茶,可能會標準些,容易理解些,較容易入門些吧。干倉茶的陳香始終較純一些。如果濕倉茶,退倉不干凈會夾帶著一些倉味和雜味,對經驗不足的茶友較難分辨,容易造成混淆,不利認知?;蛘乙恍┙咏攴?,性價比較高的熟茶,自己邊放邊試,等著它出陳香。生茶一方面太貴,一方面不知還要放多少年才能出陳香。要體味普洱茶的陳香,這是一條入門捷徑。
普洱茶的陳香,是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在長期的實踐中造就出來的。普洱茶陳香是真的可以寫進世界文化遺產的。而不是某品牌的某技術,況且單憑某某的技術,壓根就出不了陳香。普洱茶陳香是經過好幾代無數(shù)中國人的智慧和實踐得出的,是屬于中華文化的,是屬于中國人的,而不單屬于某某的。
無論生茶、熟茶、干倉茶、濕倉茶,放到一定年限都會出陳香,而且這種陳香都有木質的陳香味,這應該是有茶葉的纖維質轉化出來的。所以普洱茶越陳越香一定不假。只不過要等很漫長的歲月。無論什么茶放到出陳香都是很迷人的。但迷人的程度會有所不同,這要論到茶質了。
熟茶發(fā)酵有一個紅熟度的問題。熟度越熟,湯越紅,越陳香,但消掉越多的內質。一般到了九成以上,茶葉基本沒有什么味的了,但陳香味就越突出。如果用這樣的茶放,會在更短時間出陳香。但放出來的茶葉基本沒有什么味道,只有陳香。單就只欣賞陳香,這個陳香還是很迷人的??梢哉f是無味之味。
上說的茶,放出來的陳香,就是無味之味了。也有人說無味之味,只不過沒說出個究竟。聽的人覺得講的人故弄玄虛,講的人覺得聽的人不會懂茶。茶友如果想單就感覺陳香,可找一些發(fā)得特別熟的熟茶放,會更快出陳香,成本又低,時間又可短些。
濕倉茶如果以陳香為成品標準,要快速,就要高濕高溫,但所剩的內質就越少,茶越欠缺滋味。要保留滋味就要低濕低溫,但時間就要長。退倉時間也要長。所以發(fā)熟茶,做濕倉茶都很要技術和經驗。生茶和干倉茶都不很需要技術,需要的是更漫長的時間,但最能保留茶質。
茶沒有哪一個最好,都有利弊,要看要求和需要。所以對不同的茶該包容和理解、按理干倉生茶應該更具欣賞性,但可能價錢和時間接受不了。很熟的熟茶,很濕的倉茶,能接受它的時間和價錢,對于欠滋味也要包容。當然這里我們只對陳香而論的,除了陳香普洱茶還有很多的欣賞性,這還要慢慢細說。
文/無非妙道,原題:2014年細說普洱——越陳越香之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