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試圖從以用戶為中心的設(shè)計思想解釋和探究為什么段首要空兩格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
本文主要討論中文內(nèi)容呈現(xiàn)過程中要不要在段首空兩格的問題。分3個部分:
段首空格的淵源
段首空格的作用
網(wǎng)絡(luò)內(nèi)容要不要段首空格
段首空格的淵源部分較多故紙堆,如果看官不感興趣,可直接跳到段首空格的作用部分開始閱讀。
段首空格的淵源
1、中國
需頭
指章奏空出首幅,以供詔旨批答之用。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羣臣上書于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駁議。章者,需頭,稱稽首上書謝恩陳事詣闕通者也。奏者亦需頭……表者,不需頭。”
宋 楊萬里 《謝何樞使舉女婿陳丞改官啟》:“幕府之舉賢材,首剡需頭之奏。”
明 楊慎 《譚苑醍醐·需頭》:“ 蔡邕 《獨斷》載 漢 代章奏之式。所謂需頭者,蓋空其首一幅,以俟詔旨批答,陳請之奏用之。不需頭者,申謝之奏用之。”
分段號
段是一種標點手段,不能僅僅看成行款。
具體地說,段落提行頂格書寫還是退進二字書寫屬于行款,但劃分段落則同斷句一樣屬于標點,段落之間的停頓大于句子之間的停頓,需要用不同的方式顯示。古人的分段意識很早就產(chǎn)生了。
提行分段的辦法較早見于金文。寫章表另起行頭時,叫“跳出”,今曰“抬頭”。
明代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文章綱領(lǐng)》介紹的《大明唐順之批點法》以“截”即短橫作“分段”號。
古代印刷的書籍一般采用提行頂格書寫的分段方式,《古今圖書集成》清雍正四年內(nèi)府銅活字印本就是如此。
1919年胡適與周作人、錢玄同、劉半農(nóng)、朱希祖、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開始改變傳統(tǒng)的分段格式,在《附則》中規(guī)定:“每段開端,必須低兩格。”顯然是參照西文段首縮進的辦法作此規(guī)定的,目的是為了使分段更明顯。
1930年《教育部劃一教育機關(guān)公文格式辦法》進一步規(guī)定:“(1)文在十行以上者,應(yīng)酌量分段,其有意義自成段落者,雖不滿十行,亦可分段。(2)首行低二格寫,次行以下頂格寫(分段者,逐段如此)。”
1933年《國民政府訓(xùn)令第五○○號》所附《標點辦法舉例及行文款式》還要求在段末加分段號:“每段末句下有空白處,應(yīng)用‘=’號截之,以防止加添字句”。這個用于段末的符號在文件中稱為“截號”,黎錦熙按照它的功能改稱為“分段號”。他在《國語運動史綱》一書(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版)中寫道:“國民政府規(guī)定的這個=號,或可用單線,可名為‘分段號’……凡文末分段,或公文分段下有空白,皆可用此截斷。”(此段來自《標點符號用法》)
2、西方
英語“分段號”稱為mark of paragraphing。paragraph(段落)一詞源自希臘語paragraphos 《 paragraphein(pata在旁邊 graphein書寫),意為“(為引起對部分文字的注意)在旁邊畫的線條”。
亞里士多德著作中提到過的唯一標點就是這種分段號,見于公元前4世紀的一些希臘紙草紙文獻,在一行開頭的幾個字的下邊加一條橫線,表示一個新的話題的開始。
古希臘舞臺劇本和柏拉圖對話體寫在一個新的段落開始處用一條短線(其上通常加一小點)作標志以分隔不同人物的說話。下一步的發(fā)展是把新段第一行的頭一兩個字母稍稍伸入書邊空白處,使分段標志更明顯。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2世紀初寫于紙草紙上的拉丁文獻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分段法,在中世紀的寫本中已較為常見,這是現(xiàn)代“懸掛分段法”的起源。
歐洲中世紀寫本最常用的分段法是提行頂格書寫,在段落開頭以特大的首字母作為分段標志。抄寫時在段落開頭留有空位置,以便圖案花飾繪制員補上這種特大的首字母。有時章節(jié)的首字母大于段落的首字母,用以區(qū)分章節(jié)和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