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明] 云南劍川縣的沙溪寺登街古集市,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護區(qū)東南部。從遙遠的新石器時期直至明代,由于洱海澤國的水阻,瀾滄江、怒江高山峽谷的險惡,這里一度成為北進川藏,南入中原以及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的主要通道。這是一條沿著蒼山西部河谷北上的通道,為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當(dāng)時中原、南詔、大理、南亞、東南亞各國的各類物資就是依*這條古道源源不斷向北運送,經(jīng)劍川進入西藏直至西亞各國。同時印度、孟加拉國等國和西藏的客商和僧侶又沿著這條古道經(jīng)沙溪南下進入中原和走向南亞、東南亞。
劍川沙溪歷史悠久,鰲峰山古墓葬群、沙溪東面華叢山銅礦遺址的出土文物證明,遠在公元前1150±90年—公元前440±80年的殷商至西漢初期,由于華叢山、老君山銅礦資源豐富,沿劍湖邊直至沙溪河谷便成為青銅冶煉和制作的重要基地,作為青銅文化的發(fā)源地,沙溪先人在那時就擁有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shù),成為云南青銅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唐代以后隨著沙溪西面傍彌潛井(現(xiàn)彌沙鹽井)、云龍諾鄧井,西北部古蘭州啦雞井(古蘭州即今天劍川馬登鎮(zhèn)),南邊喬后鹽井滇西四大鹽井的開采,沙溪的經(jīng)濟文化得到空前發(fā)展。沙溪是茶馬古道上離這些鹽井最近的街市,理所當(dāng)然成了這些鹽井所產(chǎn)食鹽的集散地。從唐朝直至民國的1200多年時間,沙溪一直是茶馬古道上鹽的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