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祁紅:祁門紅茶興衰二百年

發(fā)布時間:2024-03-24
一、 解讀祁紅
(一)什么叫祁紅?
按祁紅國家標準的定義是:具有祁門香的工夫紅茶。其產區(qū)包括:祁門縣、東至縣、石臺縣、貴池縣、黟縣等,歷史上還包括江西省浮梁縣。它是一個自然經濟區(qū)域概念,不是社會行政區(qū)域概念。有人說,祁紅就是祁門縣的紅茶。這是一種狹隘的地方主義,很淺薄。
在制訂紅茶國標時,有不同意見,最后用“祁門香“三個字來定義,這也完全符合歷史。有一段時間,江西的叫浮紅,池州的叫池紅,還有什么安徽紅茶。上述2省6縣應是祁紅原產地。根據(jù)我的調查研究,祁門、東至、石臺三縣交界的西黃山地域歷史上是祁紅的核心產區(qū),歷口是核心產區(qū)的集散地?,F(xiàn)時這一帶生產的綠茶質量也很好。長期在祁紅產區(qū)基層工作的老茶師告訴我,優(yōu)質祁紅不產于高山,也非河谷沙洲,而是透水性好的黃棕壤中山區(qū),土質肥沃程度一般。
(二)祁紅為什么“秀“
祁紅是中國工夫紅茶后起之秀,群芳之最。這是世界茶葉專家們早就公認的,是不爭的事實。祁紅工夫是世界三大高香紅茶之一,“清花果香“ 是它的韻味,與綠茶的淸花香不同,還有水果成熟時散發(fā)的甜香。祁門香是一個地域紅茶風韻的稱呼。
(三)祁紅工藝精華
祁門等縣境內,海拔600米左右的山地面積占九成以上,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早晚溫差大,這些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
建國前,中國經濟落后,茶葉經濟更落后,祁紅茶區(qū)生產條件非常簡陋,生產投入,只有土地和勞動,沒有資本品。
茶園無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可施,茶園管理除中耕除草就是“七挖金,八挖銀“﹙秋季深耕﹚。一年采春夏二季茶葉,秋茶留養(yǎng)。
鮮葉釆摘后,攤放在篾簟上進行日光萎凋,人工揉捻﹙手揉或腳揉﹚后,濕坯就賣給了上門來的“螺螄“ ,我戲言:祁紅發(fā)酵是在螺螄的肩上。茶號收購濕坯,烘干精制成工夫紅茶。
歷史上各茶號均有“烘工之登記“ ,由此可見,烘工在祁紅茶區(qū)之社會地位,“火功“ 是祁紅工藝精華之所在。
二、 祁紅興衰
祁紅自1875年問世,就遠輸歐美,很快在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上,“祁門紅茶“曾獲得了特等獎和金牌。祁紅建國初期,評為中國十大名茶。
1980年、1985年安徽祁門茶廠,中茶牌特、一級祁紅榮獲國家優(yōu)質產品金質獎(全國茶葉中,榮獲此項國家產品質量最高獎的還有獅峰牌特級龍井)。
1987年安徽祁門工夫紅茶,榮獲布魯塞爾第26屆世界優(yōu)質食品評選會金質獎。
“祁門香“香飄五洲,主要出口英國、荷蘭、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qū),多年來一直是我國的國事禮茶。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都曾以祁門紅茶饋贈外國元首。
進入1990年代,祁紅市場,每況愈下。祁紅茶區(qū),“紅改綠,高擋化“, 大力開發(fā)名優(yōu)綠茶。
中囯工夫紅茶,經過近150-200年的發(fā)展之路,也全面走下坡路。中國紅茶每況愈下的原因,我說三點
① 茶葉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下降到了無足輕重的狀況,國家也不缺外匯了。出口要計算成本,紅茶出口長期虧本生意,更是難以為繼。
② 直接原因是資源條件限制,產品缺乏競爭力。與國際上暢銷的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等國的紅碎茶相比,質次價低,一旦國際紅茶生產能力過剩,中國紅茶首當其沖。
③ 深層次原因是文化。就是從唐代算起,中國人生產和消費綠茶的歷史也已超過千年。開始是蒸青團茶,后來是蒸青散茶,最后是炒青散茶,一直延續(xù)至今,中國是綠茶王國,中囯茶文化的主流是綠茶文化。而紅茶呢?生產和消費的歷史,僅400年左右,且其發(fā)展的動力是對外貿易,在中國紅茶消費沒有普及。
三、迎接紅茶新時代
(一)紅茶新時代能到來嗎?
如果紅茶的內銷量能達到5%,就是35000 噸??蓪嶋H情況怎樣?從另一個角度看,紅茶的潛在市場應該很大。紅茶的風味亦富有特色。難道中國人就天生地不偏愛紅茶嗎?
從歷史看,鴉片戰(zhàn)爭前后150-200年間,紅茶大發(fā)展,【注】其動力是外貿需求。
中國綠茶出口比紅茶早150年。產品是松蘿茶、武夷茶。
1840-1949年是中國茶業(yè)從“走向輝煌“轉而衰落的100年。建國之初,茶葉貨源分配是“內銷服從外銷“,紅茶產品長期以外銷為主,“綠改紅“, 就是當年貫徹貿易政策的具體措施。紅茶內銷市場沒有開發(fā)。
紅茶的興衰就是紅茶外貿業(yè)的興衰。建國后,如果沒有政府扶持,紅茶不可能有大起,當然也不會有20世紀末以來的大落。興是政府, 衰也是政府。
由于綠茶品質最原始,歷史最悠久,中國茶區(qū)資源條件也最適合生產綠茶。古今國際綠茶市場由中國主宰,什么綠茶好,什么綠茶次,中國人說了算數(shù)。
國際紅茶市場,20世紀以來逐漸以紅碎茶為主,什么紅茶好,什么紅茶次, 中國人說了不算數(shù)。中國的中低檔紅茶,在國際市場缺乏競爭力,只能作為“填充料“,高檔工夫茶國際市場空間小。
這些年高檔工夫茶貨源短缺﹙紅改綠高檔化的結果﹚,退出了市場,再恢復就難了,當然不是絕對無望。譬如:俄羅斯、東歐市場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當然,要進行市場調研,用事實說話。
國內市場是一個潛力大的13億人口的大市場,還有許多未開發(fā)的處女地呢!紅茶資源開發(fā)也還有潛力。
紅茶經濟已經到了“山窮水復疑無路“, 可過了這個“坎“, 應該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二) 紅茶新時代怎樣才能到來?
中國紅茶振興之路, 一是企業(yè), 要有一流的紅茶生產商、經銷商。二是市場, 三是茶葉產業(yè)化。
我是一個文化多元論者,我相信茶葉消費文化是多元的。中國人發(fā)明了六大茶類,創(chuàng)造和消費了幾十幾百個茶品,我不相信中國人就沒有偏好紅茶的“基因“!
茶商是主體, 產品是基礎,營銷是關鍵,文化是動力(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沒有文化的企業(yè)呢!沒有文化的茶品呢!)。
先說茶商。徽州是我的故土,在這一方土地,明弘治、成化年間,商人己聚集成幫,而徽茶出口走向鼎盛,乃康乾盛世以降。先有徽商,后才有徽州茶商,才有徽茶近200年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徽茶當年的輝煌難以重現(xiàn),原因就是少有優(yōu)秀的商人。故土無情,人走茶涼, 當年顯赫江湖的茶商后裔,不知今天已遠走高飛去了何方?
我曾說過,名茶買的是文化,大宗茶買的是茶農的汗水!近見某刊物的文章,對此頗有異議。我想,大家去讀一點中國茶史資料,去考察一下各地域各民族各階層的飲茶習俗,就一定會明白幾分茶文化的力量。
上一個:無菌生理鹽水生產車間內毒素微生物污染解決方案
下一個:泥漿處理設備重力帶增稠劑-鴻業(yè)環(huán)保

泵的工作原理與特點怎樣影響其應用范圍
玉米深加工設備攪拌器故障原因分析
微波在茶葉加工中的應用.pdf
無刷直流電機在電動執(zhí)行器行業(yè)的應用
沖孔機的保護作業(yè)需要留意些什么呢?
厚聲25121WJ0821T4E今日行情、最新報價
河北測力儀使用時該注意什么
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顱骨骨折傷員如何急救?
方技動力頭介紹
十八禁 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_2020av天堂网_一 级 黄 色 片免费网站_绝顶高潮合集Vide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