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學生時期,為了能拼出一張文憑,我常常爬在書本上直至深夜??删洗蛲颂霉模?jīng)常不肯跟隨,于是想了個高招兒——泡杯濃茶獻于它。就這樣,每晚一盞燈、一杯茶忠心耿耿地伴我耕讀。
一杯濃濃地、蕩著縷縷香氣地熱茶,從此便成了我記憶深處學生時期奮斗地畫面定格。我,從此便對茶有了依賴;茶,也因此走進了我的生活,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成為我的有事沒事時的掛戀,并且漸漸成為了我的一種精神食糧。
學生時期的我有喝夜茶的習慣,參加工作后的我則養(yǎng)成了喝早茶的“毛病”。每天早晨,第一件事便是泡上一杯清淡的茶。待洗漱完畢,輕輕坐下,慢慢端起茶杯,酌一口繚著清幽幽、香淡淡地爽滑的茶水,那種感覺,就如久旱干裂地田地泌入了甘露,渾身頓覺清爽,我美其名曰“清新劑”。通常三杯茶水進肚,隨后才會是早點上桌。這種被視之為飲茶之大忌的“惡習”我至今是“一往情深”。
我是深深體會了《神農(nóng)本草》中“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這句話的。
正所謂喜之則好之,好之則重之。既然飲茶已成為了我的一種嗜好,對茶,以及它所涉及到的茶文化我也漸進搜集、了解,于是也恍然大悟了許多關于茶的知識和故事。
中國是茶樹的發(fā)源地,古今名茶就有近千種之多,自身的諸多功用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嘗。中國人是飲茶習慣的首創(chuàng)者。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記錄,如今已無法確切考證具體的年代,但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是早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并且茶在那時就擔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將中國的茶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茶既是人們生活中遍及的一種普通飲料,也是人類交往中互相傳遞感情的一種工具。以茶待客,談天說地,細啜慢飲,可謂滋情潤境。唐宋時的“泛花邀客坐,代飲引清言”的詩句,便極生動地勾勒出了這種溫馨雅致的畫面。飲茶以一種群體性交往溝通方式相沿,相傳始于三國時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孫皓每每宴會群臣,由于不勝酒力必大醉,便命人“以茶代酒”,為自己解除了困境。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茶話方式。如今,茶參與到人們的各種交流聚會上,其作為一種傳播載體,價值更為凸現(xiàn)。
茶的功用一直以來被世人研究和受用,但好茶者孜孜以求的其實是茶道。
茶道自古以來便被認為是修身養(yǎng)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沏茶、賞茶、品茶來修心美德。中國的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宗的思想精華,佛教更是強調(diào)以茶助道,以茶禮佛。“清、雅、靜”的身心置于“清、雅、靜”的環(huán)境,一杯香茗,潤入的是意味,喧染的是妙境,推涌的是思想和情感的升華。古往今來多少風流雅士對其所感頌詠言寓,又有多少未道出的真感味,至今仍又有多少人正在傾心所求。這就是茶的核心——茶道,也是茶的真境界。
我慚愧做了二十多年“茶客”的我,也曾多次激動于茶的美感之下,卻至今未能領悟真正的茶道。
為了能夠品到茶的上乘口味,以深悟其致,閑來我便按照茶道中的講究,取來各種的名茶如此這般進行沖泡,并極力營造氣氛以期達到其盡境。花茶、烏龍茶、黃茶、白茶、紅茶、綠茶……不同種類的茶色、香、味不同。入口的清茗,或香味醇厚、或甘??煽?、或爽口涼喉、或優(yōu)雅清新、或韻味濃郁,都實實在在地讓我領略了這人間第一飲品的無限風光。但感覺僅限于此,味覺似乎未能喚起其它感官的共鳴,倒也仿佛不及學生時期飲杯濃茶的激動以及每日早茶所帶來的快感。我由此更加困惑了。
品茶在我這里變成了參茶。
茶首先是以一種“興奮劑”的身份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然后作為“清新劑”伴于我的飲食起居,最后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大喜好和探究。“興奮劑”使我頭腦保持清醒,我依賴于它,因此從未考慮過它的口味,但它的味道實實在在存在著,無論我花心思去品與否;“清新劑”作為我的每日所需,不管它是否合乎理論常規(guī),不管它每日入口的體味如何,它帶給我的是愉悅,它的味道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無論是何種的茶,無論是以何種心態(tài)去品嘗,無論對其有何種的感受,它的味道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茶始終以一種物質(zhì)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至于經(jīng)過了身心的品味后結束于何種精神狀態(tài),它與它的真味始終存在著。茶無非是世間一種極其普通的植物,經(jīng)得高人識之而今步入好者地生活。不同的品嘗者得出的是不同的品味,同一種茶在不同的境界中品嘗時也會得出不同的味覺,它所牽引的其實是飲者的一種心境。
這不由使我想起了佛教中一位大師所言:“禪是超越頭腦后的作品,而不是頭腦的作品”。茶,難道不也是如此嗎?
茶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為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和膚色、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所享用。它帶動了不同的心靈去感受,引領著欣賞它的人到達它那幽深的境界。它恪求追求它的人以平和的心態(tài)與它相融。茶正如佛家所講的禪,成了人們頭腦后的一件作品。這件作品的形成,重不在作品本身,而在作品形成的整個過程,以及作者的這種主觀能動性。這也就是說,佛門弟子坐禪、參禪,為的是悟道。悟道后的心性找到佛性,到達禪宗的境界,以求達到圓滿。好茶者品茶、參茶,為的是茶道。茶道的真正境界又是什么,是各人心中的那份怡情、臆境。世上有多少人苦心修佛,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可佛家卻又講:世人皆是佛。所以參禪、修佛只是一種目標,如果你去做了,不管結果如何,你即已是佛。茶道也是如此,無論何人、何時以何種心態(tài)品嘗了、體悟了,你已經(jīng)悟得了茶道。
參禪、品茶,是許多人人生中的追求。他們在追求的同時,也在體味著人生。從茶與禪進入他們生活中的那一天起,他們就已經(jīng)在實實在在地品茶、參禪、領悟人生的真知味。“茶”、“禪”實現(xiàn)了在世上的各自的價值,同時也令追求它們的人實現(xiàn)了各自的人生價值。它們創(chuàng)造了、創(chuàng)造著奇跡——天涯地角,茶道一味,佛門一家,人生一數(shù)。
茶的味道,禪的境界,人生的真諦,縱橫蔓延,無時間和空間的概念,被世人追尋著。這其實是人們心中對美好的向往,是人們心中那份希望的寄托,更是百味人生中的人們對其真味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