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香濃可口的英式奶茶,糖的調味作用不可忽視。這個我們現(xiàn)在看來再平常不過的習慣卻曾經(jīng)一度因為道德問題和政治因素而被迫摒棄。一塊小小的方糖被慢慢地攪進茶中,這當中所經(jīng)歷的金錢、道德和政治斗爭,所動用的激烈暴力手段,堪比那片神奇的樹葉。
在茶中加糖的習慣來自于在傳統(tǒng)的由花,樹葉或種子做成的草藥湯汁中加入糖,目的就是調節(jié)口味,使其更可口。茶,從一開始就是以其藥用價值做招徠在歐洲售賣。samuel pepys在他的1667年6月28日的日記中記載他回家時看見的情景:“我的妻子正在泡茶,藥劑師告訴她這種飲料對她的傷風流涕有幫助。”那個時期的家庭主婦們都會調制一些湯藥來對付各種病癥,并會在藥湯中加入一些糖或者蜂蜜調味。所以,在英國,茶的飲用從一開始就自然而然地加入糖,用小銀茶匙慢慢地攪入。
這幅畫提倡女人們停止使用糖,特別是停止在茶中加糖。畫中描繪了喬治王和夏洛特王后及他們的五個女兒用茶的情景。圖中伴茶的有面包和黃油,但是沒有糖罐,沒有在茶中加糖?;屎笳f:“親愛的,快嘗嘗!你絕對想不到不加糖的茶多么好喝,并且這樣省了可憐的黑人們多少力氣呀。最重要的是,記住這樣為你們可憐的爸爸節(jié)約了多少開銷呀。噢,多么美味的呀!”“噢,美味!美味!”國王小聲說道。
十六世紀之前,糖從巴西、亞速爾群島和加那利群島進口,價格很貴。當糖的貨源開始來自西印度群島時,價格才大幅度調低一半。根據(jù)1660年數(shù)據(jù)顯示,當時英國每人每年糖的消耗是2磅。到十七世紀末時,糖的消耗量已經(jīng)翻了一倍,這可能除了與糖在甜品中的廣泛應用之外,還和茶與咖啡的消耗增加關系密切。
但是,其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認為在茶中加糖是明智之舉,英國還曾一度掀起反對茶中加糖的習慣。
有人從健康和功效方面考慮,認為在茶里加糖并不好,如john ovington認為糖會降低茶對肺部和腎的功效。
更加激烈的反對茶中加糖是源于道德和政治因素。當時農場主生產(chǎn)糖賺了大錢,為了將糖擺上英國人的茶桌而動用的暴力手段不比裝滿茶罐所需要的少。第一批非洲奴隸被運往美洲所從事的勞動就是種植甘蔗,漫長而可怕的三角交易從此開始了。首先歐洲的貨物運到非洲,交換得到的非洲奴隸再被運往美洲,最后再把奴隸生產(chǎn)的糖運到歐洲。殘酷的奴隸制度激起廣泛的廢奴運動。1760年,英國著名瓷器制造人韋奇伍德開始倡導廢奴運動,隨后大批民眾響應摒棄在茶里加糖的習慣來聲援廢奴運動。
1850年代以后,糖的制作原料從甘蔗轉變成甜菜后,價格大幅度降低,糖在英國終于成為人人買得起的普通商品。茶里加糖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慣例。
那時候,進口到歐洲的糖是約每塊六磅左右的固體,人們必須用糖鉗和小錘子將其敲碎,放在糖碗或碟子中供人們使用。于是各種款式精美,設計獨特的糖鉗和茶匙誕生了。這些純銀或鍍金的糖鉗有橡子樹枝狀,噴泉形,還有的帶有貝殼把手。
現(xiàn)今的英國,固體方糖仍然是茶桌上的必需品。但是,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傾向于不在茶中加糖,一方面是考慮到健康因素,避免攝入太多的糖。另一方面,他們也開始體會到,好茶是不需要加糖的,不加糖的茶味道清新醇厚,更自然,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