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茶友建議筆者逐步開始按當年的傳統(tǒng)工藝定制一些茶品,以從前的傳統(tǒng)生產工藝,還原當時的毛茶狀況和焗堆、渥堆工藝,做出“當年“那個純正味道的六堡茶。從歷史的角度上看,以傳統(tǒng)的罨堆、雙蒸、多蒸、焗堆等這些工藝,并按當時選料及拼配比例,做出來六堡茶,可謂正味。筆者覺得,這也是我們豐富六堡茶品類的一個值得研究的有效途徑。
倉儲回歸自然 正味體現(xiàn)陳香
眾所周知,六堡茶經存放后,品質更佳。
六堡茶該怎樣存放?是否陳年的六堡茶都會有一股“吭“味?聞著一股霉味的六堡茶是陳茶嗎?曾有商家和茶客對此頻頻鼓吹,更借此賣出一個不菲高價,這些真真假假的資訊讓很多茶友覺得困惑,特別是區(qū)外的茶友,由于較少了解六堡茶的渠道,也沒有太多樣品可供判斷,所以,外地茶友對“正確倉儲的六堡茶正味“這類問題最為關心。
一位上海的茶友在交流中說起,現(xiàn)在很多銷往北方的六堡茶,動輒說有經過三五年、甚至有十年八年以上的陳放,喝著確實有一股陳年的霉味。這種狀況跟普洱茶比較相似,很多人追求“陳“,于“霉味“甚至被誤導成“陳味“,甚至于普洱茶業(yè)內,有人提出來了“無倉不成普洱““港倉才是普洱真味“這樣的說法。這種魚目混珠、從理論上概念上顛覆普洱茶真味的做法,在普通茶友中也有一定市場。有市場,自然有利益驅使。據(jù)一位業(yè)內人士透露,普洱茶每年都有不少入倉加速陳化、誤導消費者的茶品流入市場。
有鑒于此,筆者覺得,正被越來越多茶人接受的六堡茶,有了必須規(guī)范而明確界定“正味“的必要了。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定制一些標桿茶品,并規(guī)范晾置倉儲過程,使得六堡茶不染上其他雜味,也不為做舊而刻意做倉,不做出一些“坑味“、“霉味“和所謂的“陳味“來冒充陳茶,還六堡茶以本味,讓接觸六堡茶不多的茶友認知這才是六堡茶正味。
同時,加強研發(fā),通過毛料的選擇、工藝的改進,使得做出來的六堡茶做到“新茶也適口“,減輕堆味,做到“當年可飲,次年漸佳,三年轉陳“的水平。這種理念,比葡萄酒中的薄若萊“不崇尚陳放、追求果香清新、不追求回味、不耐儲“更進了一步,這樣做出來的茶,新品有其清新爽口的特點,但也經得起陳放,陳放后也會呈現(xiàn)出一種漸入佳境的狀態(tài)。
確實,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對六堡茶品鑒價值、消費口味會發(fā)生變化,六堡茶產品也在不斷地發(fā)展中,作為六堡茶的正味以及其參考的標桿茶,也應是不斷發(fā)展的評價體系下的標桿,而且,應隨著大眾消費口味的變化而不斷修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