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源自中國,這基本是中日兩國學者和民間的共識。隋唐之后,日本開始大規(guī)模接受漢文化,日本文化譜系中的中國影子隨處可見,制度、日文、醫(yī)藥、茶道、飲食、弓道、服飾、禮儀等無一不是受中國的影響。
日本的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是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
日本茶道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聞名世界,而究其本源,它源于中國的茶文化,特別是徑山茶宴。
中國的茶和飲茶禮儀是伴隨著中國佛教文化而傳到東鄰日本的。日本學者認為,在日本圣武天皇時代,中國僧人鑒真東渡扶桑,帶去大量藥品,茶即其中之一。這是日本文獻中有關(guān)茶的最早記載。
在宋代,隨著中日禪僧來往的增多,飲茶方法也傳到日本。日僧明庵榮西(1141—1215)二度入宋求法,因在都城祈雨應(yīng)驗而獲得在徑山寺大湯茶會的禮遇。
他歸國時帶去了天臺山茶葉、茶籽以及植茶、制茶技術(shù)和飲茶禮法,寫了《吃茶養(yǎng)生記》,介紹種茶、飲茶方法和茶的效用,這是日本最早的茶書。由于該書在日本的廣泛流傳,促使飲茶之風在日本興起,榮西也被譽為日本的“茶祖”、“日本國的陸羽”。
榮西之后,曾為榮西之弟子的禪僧希玄道元(1200—1253)于日貞應(yīng)二年(1223)與榮西另一弟子明全相伴入宋。
道元在寧波阿育王寺、余杭徑山寺習禪后,入天童寺師事曹洞宗13代祖如凈禪師,受曹洞禪法而歸,在日本建永平寺、興圣寺等禪寺,倡曹洞宗風。道元還依《禪院清規(guī)》制定出《永平清規(guī)》,作為日本禪寺的禮儀規(guī)式,其中就有多處關(guān)于寺院茶禮的規(guī)定。
道元的《永平清規(guī)》是最早記載日本禪院中行茶禮的日本典籍,對其后日本茶道禮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真正將徑山茶宴移入日本,從而使日本禪院茶禮完整化、規(guī)范化的是道元之后的日僧圓爾辨圓(1201—1280)、南浦昭明(1236—1308 )和徑山寺僧蘭溪道隆、無學祖元。
1235年,圓爾辨圓(謚號圣一國師)因慕南宋禪風入中土求法,在余杭徑山寺從無準師范等習禪3年,于1241年嗣法而歸,并帶去了《禪院清規(guī)》1卷、錫鼓、徑山茶種和飲茶方法。
圓爾辨圓將茶種栽培于其故鄉(xiāng),生產(chǎn)出日本碾茶(末茶)。他還創(chuàng)建了東福寺,并開創(chuàng)了日臨濟宗東福寺派法系。他還依《禪院清規(guī)》制訂出《東福寺清規(guī)》,將茶禮列為禪僧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行儀作法。
其后,徑山寺僧、曾與圓爾辨圓為同門師兄弟的蘭溪道隆、無學祖元也先后赴日弘教,與圓爾辨圓互為呼應(yīng)。在日本禪院中大量移植宋法,使宋代禪風廣為流布,禪院茶禮特別是徑山茶宴即其中之一。
南宋開慶元年(1259),在日的蘭溪道隆門下弟子日僧南浦昭明(謚號元通大應(yīng)國師)入宋求法,在杭州凈慈寺拜虛堂智愚為師。
后虛堂奉沼住持徑山法席,昭明亦跡隨至徑山續(xù)學,并于咸淳三年(1267)辭山歸國,帶回中國茶典籍多部及徑山茶宴用的茶臺子及茶道器具多種。
從此,徑山茶宴正式系統(tǒng)地傳入日本,并逐漸發(fā)展為后來的日本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