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八年(1085年),正當王安石變法初有成效時,支持變法的宋神宗趙頊病死,其子趙煦(即哲宗)即位,年僅十歲,神宗母宣仁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宣仁太后姓高氏,宋英宗皇后。她是宮廷中反對王安石變法的后臺,她掌握朝政大權后,便援引司馬光、文彥博等保守派到朝廷中,聚集各種反變法的力量,接著,不遺余力地打擊變法派,新法大部廢除,許多舊法一一恢復。這一推翻王安石變法的事件史稱“元祐更化“(元祐年間為1086年—1093年)。
高太后在“元祐更化“時,還作出了一個與廢除新法并無關系的決定:禁造“密云龍“。
密云龍是一種比貢茶如大龍團、小龍團和雙井等更為精心采焙制造的貢茶。當初建州每年進貢大龍團、團茶各兩斤,以八餅為一斤。接著蔡襄為官建州時,又制成了十斤小龍團進貢皇上。小龍團比大龍團精致,每斤有十餅。但到熙寧末年,宋神宗傳旨(福建轉運使賈清)在建州制作密云龍,這是一個比小龍團更精致的茶,每斤有二十餅之多。密云龍造出以后,小龍團和大龍團的質(zhì)量就開始下降了。宋神宗熙寧(1068年至1077年)以后,密云龍每年作為首批貢物進貢宮內(nèi)。
當時,密云龍主要用于宗廟的供奉之品以及皇上享用,極少賜給臣下。但在元祐中宋哲宗對殿試成績卓越者賜予密云龍后,皇親國戚和權貴近臣便紛紛厚著臉皮求賜,于是密云龍走出宮廷,流于官紳之間。
據(jù)孫月峰《坡仙食飲錄》記載說,“密云龍“之味極為甘馨,蘇軾對此奉為至寶。當時蘇軾門下有四位得意門生——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號“蘇門四學士“,蘇軾待之極厚,每逢四學士來訪,蘇軾必令侍妾朝云取出密云龍來款待。有位叫宋廖正、字明略的年輕人入蘇門較晚,但蘇軾對他的才學卻欽佩之至,視為奇才。有一天,蘇軾又叫朝云取出密云龍,煎水烹茶。蘇軾家人以為一定又是四學士來了,但偷眼窺之,來客卻是宋廖正。
蘇軾以一位貶謫之官,尚能常以密云龍招待嘉賓,可見當時密云龍流傳朝野之廣。
而流傳越廣,求賜也越繁,終于使高太后煩惱不堪,無法招架。宋人周輝《清波雜志》記載說,元祐初年,高太后痛下決心,下令建州不許再造密云龍,連團茶也不要再造了,她說:“這樣免得經(jīng)常受人‘煎炒’,不得清靜“,又說:“揀這些好茶吃了,又生得出什么好主意?“
后人對高太后禁造密云龍的評價說:“宣仁改熙寧之政(即元祐更化),此(指禁造密云龍一事)其小者。顧其言,實可為萬世法。士大夫家、膏粱子弟,尤不可不知也?!?見清代陸廷燦《續(xù)茶經(jīng)》引《分甘余話》)稱禁造密云龍在整個推翻新法中不過是一樁極小的事,但卻可為萬代治世所借鑒,這樣的評價有點高抬了高太后,但評價之語中以儉修身治天下的含義,卻是很有道理的。
令高太后遺憾的是,密云龍并沒有因為一道圣旨而果真不再制造了。禁令一傳至朝野縉紳中間,密云龍之名更是熾手可熱,人人都想居為奇貨。而入貢朝廷之物中,沒了密云龍,卻來了個“龍焙貢新“。周輝《清波雜志》中說,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至1189年),每年入貢朝中之貢品有十二綱,第一綱就是龍焙貢新,只有五十余挎(方寸大小的小塊),比密云龍更貴重。周輝說:“這是不是以龍焙貢新之名易密云龍之名?或者是否確為質(zhì)量比密云龍更優(yōu)的新品種,不得而知?!?br>高太后禁造密云龍,非但沒使宋代制茶工藝水平停止不前,反而使之更上了一個臺階。這真是高太后始料所不及的。自此以后,“密云龍“的故事就成了傳說,但是“密云龍“的制造工藝卻偷偷的保留下來,在民間不斷流傳。千年后由武夷山鳳凰紅茶有限公司傳承千年“密云龍“的制茶技藝,出品了的高端“密云龍大紅袍“,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綠褐鮮潤,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綠相間,馥郁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巖韻“明顯,小壺小杯細品慢飲之,方能真正品嘗到傳說中武夷茶王,巖茶之顛的韻味。
范仲淹有詩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武夷山巖茶從古就飽負盛名,武夷山鳳凰紅茶有限公司繼承傳揚了武夷巖茶的品質(zhì)工藝,于高山流水、奇峰峻嶺之中,焙制烹煮出經(jīng)典的“密云龍“,彷佛匯聚了山峰的靈氣,令人難忘。
品味“密云龍“,過程即是美,好友知交,相促而坐,細泡幾兩好茶,輕品慢啄或仰脖暢飲,這茶葉的滋味縈繞口中,久久不曾消散,似乎唯有“霸氣“一詞可涵蓋其滋味。濃濃有深意,處處留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