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也跟吃瓜果蔬菜一樣,看個時令節(jié)氣。
雖說坊間有,春飲綠,夏飲白,秋飲青,冬飲紅的不成文說法,但都是說給外行人去對號入座的,大部分茶友并不遵守。
就比如,說秋飲青,但大部分茶友卻對喝茶解秋燥這件事,更偏向白茶。
白茶丨茶界經(jīng)濟適用型暖男
白茶性甘微苦,是個中立派。茶友們喝茶各有偏向,卻很少有對白茶過分指摘的。
白茶擬人的話,更像是個經(jīng)濟適用男,品性端正、中庸溫和,不極端,不張揚個性,適合入門茶友,也適合資深茶友,總之,是個茶類里的“暖男”型存在。
換用既可信又科學的方法來表達的話就是,白茶中含有豐富的茶氨酸物質(zhì),這些茶氨酸物質(zhì),與茶多酚一起,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預防邪燥。
但這么說實在不可愛,都是對著茶書照本宣科,尋常人并不會去計算著功效去喝茶,也沒有醫(yī)囑叮嚀“每天三次,早晚一杯,三日見好。”
白茶的溫潤是積淀在時間里的,新茶溫和鮮爽,老茶圓潤醇厚。
秋飲茶,天涼氣清,不論是身體還是心情,都需要個白茶來潤一潤。
甜丨日子那么苦,需要一杯甜
說到白茶的性甘微苦,王世貞在《香祖筆記》中說“然茶取其清苦,若取其甘,何如啜飲蔗姜棗湯之為愈也”,其實就是指著喜歡喝清甜茶的人說,你喜歡甜的,去啃甘蔗,喝甜湯就好了,喝什么茶。
道理是這么個道理,但每樣茶都不是一個苦法,才能喝出驚喜,每樣食物也不都是一個甜法,所以不能把甜,一概而論。
茶泡到后幾道時,滋味褪盡,有同事就偏愛這種尾水的清甜,所以到尾水環(huán)節(jié)我們就招呼她來做ending。
很多人在喝到一泡茶時,若是苦,便會微皺著眉頭猶豫著吞吐,“有點點苦”,然后婉轉一下,“但能接受”,若是甜,則會點頭連稱“好喝好喝”。
評價茶的甜和苦時,雖沒有直言好壞,但默認苦澀便是不大好,甜便是心頭好,這也大概是我們這些不會喝茶的人的淺薄認知。
像陳鋼老師這樣資深老茶客的濃茶,我們總是需要年歲去適應的。
胡竹峰在《飲秋茶記》里寫了一句,“人間煙火漸重,喝茶心情頓無”,聽來頗有人間不值得的愁苦。
秋燥有溫寒,新老白茶的甜苦各有治愈,或煮或泡出一杯湯水,對人間煙火來說,還是甜滋滋最能治愈人心。
沖泡丨照本宣科,不得其法
很多茶友對照著陳鋼老師建議的沖泡法來泡茶,卻還是覺得不得其甜,或濃或苦過頭,弄得人也愁苦起來,像是和秋天呼應。
泡好了的苦是茶味,泡壞了的苦,就是真的苦了。
雖說根據(jù)指點來泡茶,但往往難得其法。
器具、手法、水溫、經(jīng)驗、心意,這些都能決定一泡茶的好壞,而且是喝的出來的差別。
所以我們在每款茶下不厭其煩的沖泡建議不是沒有道理的,再好的茶也禁不住沒有經(jīng)驗的隨手一泡。
但所有環(huán)節(jié)都有可以容錯的余地,建議只是個模板,根據(jù)口味來調(diào)整茶味,這和做飯加料是一樣的道理:根據(jù)個人口味添加。
趨甜避苦是人的本能,秋飲茶實在不適合尋著苦去。
雖然有人說,喝茶喝到最后,品的都是一味苦。但我輩閱歷薄,翻來覆去幾杯嘗盡,還是喜歡那份溫潤人心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