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數(shù)十好友圍案歡聚在繁花似雪的花架下飲酒暢敘。眾人相約了一個獨特的行酒令:落花掉進(jìn)誰的酒杯,誰就得將杯中酒喝凈。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微風(fēng)陣陣拂來,潔白的花瓣像雪片一樣紛紛落下,酒杯里、幾案上、衣袖中灑滿了落英,在座者無一遺漏……如此浪漫至極的場景,記載在南宋時期重要的文言小說集《曲洧舊聞》中,說的是北宋翰林學(xué)士范鎮(zhèn)為商議國事政事,邀友在荼蘼花下舉辦“飛英會”的雅事。
如今,人們對荼蘼比較陌生。其實在古代,它曾是一種非常有名的花卉?!度悍甲V》上記載,荼蘼花“大朵千瓣,香微而清,盤作高架?!笨梢姰?dāng)時的荼蘼,已被人們當(dāng)做綠化美化的觀賞花卉而廣為栽培了。
荼蘼的神秘氣質(zhì)無疑來自佛教。人們早已耳熟能詳?shù)囊痪浞鹫Z“開到荼蘼”,為這種花卉賦予了一種塵煙散盡的末路之美。為什么“開到荼蘼”就表示完結(jié)了呢?因為荼蘼的花期在春末夏初,也就是一年的春花花季結(jié)束之時。待到荼蘼開花了,百花也就凋零了。這樣的意境,無疑是很震撼人心的。
從古到今,荼蘼花開就成了文人墨客爭相吟誦的題材。從宋代任拙齋的“一年春事到荼蘼”,到宋代吳淑姬的“謝了荼蘼春事休”,再到《紅樓夢》中麝月抽到的花簽“荼蘼——韶華勝極”,無不傳遞出一種對美好事物無奈消失的情緒。而最具韻味的,當(dāng)屬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杜沂游武昌以荼蘼花菩薩泉見餉》中的兩句感嘆:“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贝藭r,荼蘼花開的原意早已被引申開來,注入了一種“終極”的禪意。
在佛典中,有一種神秘的“天上之花”,被形容為色澤潔白、質(zhì)地柔軟,象征著純潔,凡有緣得見此花者,其惡自然會得到去除。此花名為曼珠沙華,它究竟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哪種花卉?對此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在一般的認(rèn)識中,曼珠沙華即彼岸花,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石蒜花。但是細(xì)看佛經(jīng)中關(guān)于曼珠沙華的形態(tài)描述,顯然又與石蒜相去甚遠(yuǎn)。那么曼珠沙華究竟是什么花呢?有學(xué)者提出,它應(yīng)該是荼蘼花。理由是佛典中的彼岸花是“無莖無葉,絢爛緋紅”的,這非常符合石蒜的形態(tài),而曼珠沙華則是“白色而柔軟”的,兩者格格不入。倒是荼蘼花的形態(tài),更符合曼珠沙華。因此他們認(rèn)為,曼珠沙華和彼岸花并非一回事,曼珠沙華是荼蘼,彼岸花是石蒜。這種圍繞著佛教而引申的莫衷一是的話題,為荼蘼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現(xiàn)實中的荼蘼其實很平凡,它的中文標(biāo)準(zhǔn)名為懸鉤子薔薇,別名山薔薇、百宜枝、獨步春、瓊綬帶、白蔓君、佛見笑、雪梅墩。荼蘼品種繁多,約有124屬3300余種,廣泛分布于全球,其中我國就有55屬1000余種,在山坡、路旁、草地或灌叢中均有野生。
荼蘼的外觀形態(tài)也很平凡,多為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高可達(dá)5米-6米,莖上有鉤狀的刺,因此用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yōu)良觀賞花木?;ㄉ浊曳枷?,于春末初夏盛放。荼蘼的果實近球形,于9月-10月入秋后果色變成深紅,這種紅果既可加工釀酒,也可直接生食,因此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很多地方都將之親切地稱為“糖葫蘆”。
(作者: 陳博君)